陸企強化傳感器佈局 加速國產化

集微網9日報導,慧博投研最新報告顯示,傳感器是實現人形機器人感知與交互的關鍵硬體,靈敏度與響應速度提升,將直接推動機器人智慧化水平從L1階段邁向L3,成爲行業競爭的焦點方向。

報告指出,全球傳感器市場由2020年的人民幣(下同)3.7兆元,增至2024年的5.5兆元,中國大陸市場增速領先全球。

報告表示,政策、資本與技術正推動該產業加速進化。政策方面,大陸工信部提出到2027年形成較完備的產業鏈,多地也先後設立百億級產業基金支持。

資金與技術方面,自2022年以來,人形機器人領域累計融資超過43億元,而大模型賦予機器人具備更強的環境感知與語義理解能力,加速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工廠實景。

從細分領域上,報告指出,力覺、視覺、慣性測量單位(IMU)及觸覺傳感器成爲研發與配套的核心方向。其中,六維力矩傳感器承擔着關鍵的動作反饋任務,單臺機器人需搭載4~6個,對應市場規模或達數十億元。另,視覺傳感器正經歷從3D SLAM到多模態融合的技術更迭,觸覺與柔性傳感領域也迎接材料創新。

報告指出,隨着人形機器人進入量產週期,六維力矩與柔性觸覺類高端傳感器有望成爲行業新增量主引擎。目前大陸多家上市公司加快佈局,柯力傳感六維力矩傳感器已通過華爲驗證、福萊新材在柔性傳感領域實現批量出貨、奧比中光在3D視覺方面保持領先、安倍龍則聚焦力覺傳感國產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