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每3個成人就有1個高血壓 專家:西部、北方風險高
陸每3個成人就有1個高血壓城鄉差異要注意。(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大陸官方「科普中國微信公衆號」8日報導,10月8日是中國大陸高血壓日。大陸第三軍醫大學內科碩士蔣永源撰文指出,高血壓是全球心腦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在中國大陸負擔更持續攀升,每3箇中國大陸成人,就有1個高血壓。而且有地區差異,整體而言,是西部患病率高於東部;中部、北部高於南部。
一項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王增武團隊發表在《細胞》(Cell)子刊上的論文顯示:中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持續上升,2021-2022 年患病率爲31.6%,與2012-2015年相比,增加了8.4%。
然而,高血壓流行在中國大陸並不是均勻分佈,而是呈現出顯著地區差異:西部和北方患病率更高,城鄉之間在治療和控制方面存在差距。這種差異不僅反映生活方式、飲食結構不同,也折射出醫療資源分佈與環境因素的影響。
從地理分佈來看,大陸西部地區高血壓患病率最高,2019年達到32.9%,而東部和中部相對較低。同時,北方整體水準高於南方,這與飲食習慣有直接關係——北方居民普遍偏好鹹食,鹽攝入量長期高於南方。
城鄉之間的差距同樣明顯。雖然2011–2015年間,農村居民的高血壓知曉率和治療率有所提升,但控制率仍落後於城市:2015年,城市高血壓患者的控制率約爲31%,而農村約爲 26%。
經濟水準也是影響差異重要因素。數據顯示,在最貧困地區,居民未被診斷、未接受治療和血壓未控制風險分別是最富裕地區的8.5倍、2.8倍和2.6倍。換句話說,收入水準和醫療可及性幾乎決定一個地區居民能否真正管住血壓。
高血壓地區差異背後的成因鏈條:地區差異並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塑造的。
首先是飲食文化。北方和西部居民習慣高鹽飲食,醃製食品和重口味調味在日常餐桌普遍存在,高鹽攝入直接推高血壓風險。
其次是肥胖與代謝風險。2007–2017年的兩次大陸全國調查發現,高血壓和肥胖的「雙重負擔」正在從城市向農村轉移。年輕男性尤其明顯,血壓水準和腰圍同時上升。這說明,不僅老年人,高血壓年輕化趨勢也正在加速。
再次是醫療服務差距。城市居民更容易獲得血壓監測、規範治療和長期隨訪,而農村和低收入地區往往依賴基層醫療機構,這些機構在人力和藥物保障方面仍顯不足。
最後,不容忽視的是環境與營養因素。一項20年隨訪研究發現,中國北方的低硒地區——如黑龍江、遼寧、山東、河南——如果居民保持較高的膳食硒攝入,發生高血壓的風險顯著降低;而在南方高硒區(如江蘇、湖南、廣西),過量的硒反而可能增加風險。這表明,環境微量元素與血壓控制存在複雜互動,也加劇地區差異。
防控高血壓,必須因地制宜:要縮小高血壓地區差異,既需要國家層面健康政策,也需要普通人結合自身情況採取行動。
· 在西部和北方高患病率地區:減鹽是最重要一步。可以推廣低鈉鹽、減少醃製食品攝入、培養清淡飲食習慣降低整體風險。
在農村和低收入地區:應提高血壓篩查覆蓋率。個人層面,建議35歲以上居民每年至少測量一次血壓,並積極利用基層衛生院提供的公共衛生服務。一旦確診,要堅持用藥,不可因無症狀就停藥。
在低硒地區:合理補充富硒食物,如堅果、魚類、雞蛋和部分富硒穀物。過低的硒攝入會增加血壓風險,但應避免過量補充,以免帶來新的健康隱患。
在年輕人羣體:及早關注血壓變化,避免因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而忽視健康。定期體檢、保持健康體重、控制腰圍,都是延緩高血壓年輕化的重要措施。
中國高血壓的流行趨勢正在加速,單純的全國性平均數字無法揭示全部問題。防控高血壓必須因地制宜。瞭解所處地區風險特點,採取針對性防護措施,纔是真正「對症下藥」健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