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敬民/臺灣房市也有堰塞湖? 政策組合拳卡死流動性
▲這幾年臺灣房市政策就像3部曲一樣,一步接着一步,「完美地」把市場從數條活水變成一片堰塞湖。(示意圖/記者黃國霖攝)
文/《住宅週報》社長陸敬民
這幾年臺灣房市政策就像3部曲一樣,一步接着一步,「完美地」把市場從數條活水變成一片堰塞湖。先是2021年7月1日,財政部推了「房地合一稅2.0」。說白了,這是政府下場做莊,短期交易要重稅,所有買賣都要被抽頭。
結果呢?屋主若不換約就乾脆惜售,熬過重稅期,房價水位反而被撐在高檔。財政部自己公佈的數字顯示,2021年房地合一稅收暴增到762億元,比前1年多出3倍,等於政府賺飽飽,房價卻沒有降,反而繼續往上走。
接下來是2023年7月1日,內政部祭出《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其中最重要的一刀就是「限制換約」。過去投資客可以買預售屋,再把合約轉手出去套利,短線操作就靠這一招。可是新法上路後,除了直系和2親等親屬,其他人一律不準轉售,也不能刊登廣告。這一來,整個市場流動性瞬間卡死,就像河道被堵住的堰塞湖一樣,水進得來卻出不去。
最後一擊發生在2024年9月19日,央行祭出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楊總裁當天宣佈隔天馬上生效,完全沒有緩衝。那些還沒來得及對保的購屋人,有的貸款從8成掉到5成,有的更慘,直接比照豪宅只能貸3成。央行統計顯示,2024年第3季新承作房貸平均成數已經掉到64.7%,創下10年新低,這一刀直接把活水水源幾近斷流。
▲政策如果一刀切,投機客雖然被困住,換屋族的需求卻一起遭殃。(示意圖/記者張雅雲攝)
這3部曲一前一後,確實擋住了投機客,但卻也讓首購族和換屋族一起被卡死。很多年輕人本來自備款就不足,現在貸款成數還被壓低,要進市場更難。有人比喻這就像爲了防洪,政府幹脆把河道兩頭都封住,結果水流不動,變成一灘死水。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要不要管,而是怎麼管。政策如果一刀切,投機客雖然被困住,換屋族的需求卻一起遭殃,這時候就需要2個方向來補強,包括Plan A滿足真實自住需求,將1屋換1屋的申貸戶納入廣義的「新青安」範疇,並將切結書1.5年直接延長至2年,事後追蹤由國稅局來負責即可,不要再加重銀行的負擔。
Plan B鬆綁限制換約認定,《平均地權》「限制換約」導致市場流動性停滯已是公認事實,應速鬆綁認定條件,例如「放寬二等親至四等親」「從寬認定非自願性離職」甚至「賠售幅度達10%含以上即放行」等;這樣一來,既能防止換約套利、又能保留基本的流動性。
政府組合拳擋投機客沒毛病,但換屋族不該被拉下來一起陪葬,如果能同時考量Plan A和Plan B並適時滾動式調整,臺灣房市纔不會真的變成一個沒有出口、也沒有入口的堰塞湖。
►陸敬民小檔案學歷: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經歷:《自由時報》房地產記者現職:《住宅週報》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