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敬民/從新壽風暴看土地正義 輿論審判該凌駕法治?

▲輝達相中北士科T17、18基地作爲海外總部選址,但與北市府、新光人壽的協商卡關。(圖/記者湯興漢攝)

文/《住宅週報》社長陸敬民

從新壽困境看憲法保障私人財產問題 「全民皆曰可殺,如果這是你家」這句話聽起來像是文學修辭,它其實是當代土地正義最赤裸的現場。新壽在北士科的事件,不只是企業與政府的糾紛,更像一場全民道德審判,考驗對「法治」、「公益」與「私權」之間的底線理解。

首先,從社會公益角度看,輝達帶來的不只是AI產業鏈,更是臺灣國力象徵。民衆自然希望一切順利落地,政府也有強大誘因去促成。然而,公益不能變成「逼人讓利」的正當理由。

若今天爲了企業形象或國際關係,就能用社會壓力迫使一方妥協,那未來還有誰敢長期投資土地?公益若失去程序正義,最終將失去信任。

▲ 新光人壽董事長魏寶生宣佈與北市府合意解約。(圖/記者 巫彩蓮攝)

其次,從國家利益角度來說,輝達確實是百年難得的機遇。政府若能妥善協調,既顧招商又保私權,這會是民主成熟的象徵。但若爲了加快進度,放任輿論引導、以輿壓法,就等於自己削弱了國家法治基礎。

因爲企業會看見,這個國家雖友善招商,但也可能隨時翻桌,讓任何投資者都心生戒備。再來,從憲法保障私人財產的原則來看,新壽取得地上權是依合法程序、付出成本、簽訂契約。依法合約終止、補償、鑑價,都應是公開透明、雙方同意的結果。

問題在於,輿論與政治氛圍早已讓這場談判失去平衡。人民支持輝達,情緒自然站在「趕快動工」的一邊,卻忽略了《憲法》第15條明文保障「人民之財產權應受保障」。民主不是服從多數,而是保障少數;否則,「少數的那個人」永遠成爲被犧牲的一方。

最後,從利益與現實角度來看,新壽想的無非是「拿回成本」、「維持信託責任」、「守住股東權益」。這不是貪婪,而是身爲壽險公司該做的本分。如果它今天爲了政治或輿論壓力而輕易讓步,股東能接受嗎?金管會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嗎?反之,若它據理力爭,社會就罵它「貪得無厭」。這正是最弔詭的地方「道德與法理從來不是同一條線。」

「全民皆曰可殺」的真正警訊在於,我們太容易在輿論風暴裡站隊,卻忘了那個被圍攻的對象可能有它的道理。新壽不是完美的公司,但它至少提醒我們:一個講求法治的社會,不能用情緒取代程序,用羣情取代公理。

►陸敬民小檔案學歷: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經歷:《自由時報》房地產記者現職:《住宅週報》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