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管制鋰電池出口 臺廠新商機
在鋰電池產業歷練逾22年,兩岸、日韓地區的鋰電池、儲能與電動車領域皆十分熟捻的臺灣綠能協會理事長,也是創揚科技創辦人的李泰安表示,中國大陸爲反制美國晶片禁令以及地緣政治所導致大陸「稀土與鋰電池相關物項」出口管制,此舉將引發全球供應鏈的價格動盪與短缺,特別是影響高度依賴中國鋰電池供應鏈的應用產業。
以目前中國大陸掌握全球8成以上的鋰電池材料與生產供應,對於包含調節再生能源電網穩定至爲重要的儲能系統,電動車動力核心的鋰電池模組,以及無人機核心部件在內的動力電池,都將成爲此次管制出口的祭品,預料將造成全世界電動車供應鏈吃緊,以及全球儲能系統建置週期遞延等嚴重困擾。
李泰安表示,臺灣鋰電池產業鏈雖然不及中國大陸的市場與產業規模,但卻非常地完整,綜觀此次中國大陸管制鋰電池出口將衝擊全球電動運輸載具與能源產業轉型的進程,但也同時凸顯出臺灣作爲全球民主與穩定供應鏈一環的重要性。
面對中國大陸管制鋰電池相關物項出口帶來的市場機遇,近年積極鼓吹與整合臺灣非紅供應鏈的李泰安表示,鋰電池上游關鍵材料廠,包括康普、立凱、美琪瑪,中碳,榮碳,長園,臺塑科,辰泓與明基材料、前瞻等本土材料廠可能因此受惠,獲得替代供應商機會;臺灣自主技術的鋰電芯廠,包括,有量、能元,三元,長庚,臺塑新智能,鴻海集團等將因高能量密度電池管制而獲得市場機會。另外,創揚、行競、智電等不使用中國製電池芯與系統整合廠商也將受惠。但對於高度仰賴中國供應鏈的廠商或依賴中國原材料進口業者都可能受到負面衝擊,面臨供應中斷或成爲案場孤兒。
李泰安認爲,此次中國大陸管制鋰電池相關物項出口,對臺灣鋰電池產業可能是好壞參半的雙面刃,但是對於臺灣鋰電池行業邁向海外、佈局全球卻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市場機遇。將加速臺灣供應鏈本土化與多元化,儘管短期內可能導致上游原料成本上漲(中國大陸供應全球正負極材料9成),長期則有利於具自產能力的本土電池芯與模組廠商填補市場空白,這也有助於臺灣廠商在去中國化趨勢下爭取國際訂單,特別是歐美市場對非中供應鏈的需求。
面對此一鋰電池產業之重大市場機遇,李泰安建議,臺灣鋰電池業者順應時勢應評估與審視:
一、現有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程度。
二、是否需要分散材料來源。
三、如何強化技術自主能力。
四、把握歐美客戶尋找替代供應商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