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反制美關稅 分析:仍爲外交談判保留空間
▲2019年6月29日,川普與習近平舉行雙邊會晤。(圖/路透)
記者陳冠宇/綜合報導
爲了報復美國對大陸商品加徵10%關稅,大陸宣佈自2月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能源、農業機械、車輛等商品加徵10至15%不等的關稅。分析指出,這個期限使中美高層領導能進行會面,爲雙方創造一個緩和局勢的機會;不過,如果談判失敗,中國可能會針對美國企業利益下手。
《半島電視臺》分析,中國給了美國一週時間,北京似乎在向美國表示,他們希望在事態升級之前進行談判。同時,這也是北京展示裝備中的部分工具,包括出口管制和進口管制;這當然也向國內觀衆傳遞一個訊息,即中國不會輕易接受這種情況。
專精於國際經濟法的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教授夏竹立(Julien Chaisse)認爲,中國選在2月10日開始徵收報復性關稅似乎有戰略意義,「這爲川普和習近平之間的可能討論留出了時間,爲措施生效前的最後一刻外交創造了空間。北京可能希望在不排除談判退出的可能性的情況下發出決心信號。」
夏竹立補充說,「如果兩位領導人在未來幾天進行會談,就有調整、部分豁免或互惠姿態的空間,這可能會防止貿易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然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華盛頓對這些措施的解讀。
夏竹立表示,如果美國認爲這些措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爲談判留有餘地,那麼這可能爲談判奠定基礎,而不是進一步升級衝突。然而,如果川普認爲這是直接挑戰,他的政府可能會採取額外的貿易限制措施,這將加劇衝突。
夏竹立認爲,下一個關鍵指標將是中國是否會採取超越關稅的措施,例如加強對戰略領域美國公司的限制,或者中國是否會將回應主要限制在貿易領域。如果北京不採取更廣泛的經濟反制措施,這表明談判仍然是優先事項。
▲中美關稅戰。(圖/路透)
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宋林(Lynn Song)表示,中國對川普關稅的迴應符合預期,「目前,這是一個相對溫和的迴應,針對的是美國對華進口總額的一小部分」,初步計算,這一比例在總進口額的10至12%之間。
宋林補充說,與此同時,對Google的反壟斷調查和不可靠實體名單新增的一系列措施可以看作是,如果談判失敗,中國將對美國企業利益採取行動的跡象。他強調,這「可能是爲了在即將到來的談判中加強他們的立場」。
《美國之音》引述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胡逸山表示,對中國而言,最關鍵恐是得釐清川普這次再揮關稅大棒,目的到底是什麼。
胡逸山說,很久以前,我們以爲川普最介意的是中美貿易平衡不顯著,可是這一次他主打芬太尼進口美國太多、偷渡的中國人也太多,「到底他的重點是哪裡,這一點也不好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