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第3代神秘「隱型六代機」 無垂直「W型尾翼」平衡突破超高音速
▲大陸疑似試飛第三代六代機。(圖/翻攝 百度)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近日,數張大陸新一代隱形戰機的圖片被流傳,先前8月11日已經曝光一次。疑似是大陸第三款六代戰機的圖片,研判在基地之外拍攝,鏡頭基本上朝着天空,沒有顯示地面背景作爲參考物。中西方軍事迷曝片分析,該型戰機外型與外界熟知的殲-36或殲-50不同,新型戰機採用「無垂直尾翼設計」,據隱身功能,「平面形狀與殲-36設計中幾何形狀相匹配,旨在提高跨音速飛行狀態中的升阻性能。」
綜合陸媒報導,有些照片拍攝的時間可能是傍晚,光線不充足,無法顯示這架新型戰機的細節,角度上面也無法窺探座艙,就極難判斷是有人駕駛還是一款高度智能化的無人機。
經比對與分析,先前有大陸軍事迷、西方專業軍事觀察人士認爲,這架外形獨特的飛行器「並非」此前已知的成飛公司研製的「殲-36」或沈飛公司研製的「殲-50」,而是一型全新的第六代戰機,且已進入工程原型試飛階段。
這款新型第六代戰機的外形,有點類似成飛公司研製的殲-36戰鬥機,但不是三臺發動機驅動,而是採用了雙引擎設計,有資深軍迷發帖稱「極有可能」是專門爲航母設計的第六代艦載機。
根據流傳圖片,新型戰機採用「無垂直尾翼設計」,並在機頭下方配置兩個方形進氣口,表明其爲雙引擎構型。專家指出,放棄垂尾能顯著降低雷達反射截面(RCS),提升隱身性能,但也對氣動控制和飛行穩定性提出更高要求。
根據其他陸媒觀察分析報導,該機頭下方有兩個明顯的方形的入口,暗示着這是一架雙引擎戰機。具有筆直的中心部分,在延伸到翼尖之前向外銳利傾斜。這種平面形狀與殲-36設計中幾何形狀相匹配,旨在提高跨音速飛行狀態中的升阻性能。
現代低可觀測(VLO)的戰機,在設計時都希望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雷達反射信號(RCS),放棄垂直尾翼會移除戰機上兩個最大的雷達反射器。
▲外國軍事觀察員分析,大陸正在試飛另一架「無尾隱形戰鬥機」,超高音速性能 。(圖/翻攝 百度)
中國科研人員透過多舵面協同技術,成功補足傳統垂尾的作用,既確保了穩定飛行,又換取隱身性、高速性與遠航力的全面提升。這種突破意味着中國航空工業已能在無垂尾戰機的控制技術上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長期觀察大陸軍事裝備的美國軍事愛好者安德烈亞斯.魯普雷希特 ( Andreas Rupprecht ) 指出,「該飛機沒有垂直尾翼,機翼前緣後掠角較大,這是爲降低可探測性而優化設計的典型特徵。」狹長的前機身延伸部分,意味着它有着比較大的內部空間,也有助於增強的遠程飛行的空氣動力學性能。
美國動力網站旗下「戰區」(The War Zone)特約撰稿人托馬斯·紐迪克分析稱,最近出現的圖像在很大程度上證實了大陸正在試飛另一架「無尾隱形戰鬥機」,儘管尚不清楚這是載人設計,還是其新型先進無人機,即一款具有協作「忠誠僚機」能力的高性能、高度自主的無人戰機 (UCAV)。
大陸第三架無垂尾下一代軍機,在近期的互聯網上嶄露頭角,標誌着中國航空工業的蓬勃發展。科研人員似乎正在迭代具有不同進氣口位置和機翼載荷的低可觀測性、超音速效率和無垂直尾翼的可控性之間尋找到了最佳的平衡點。
延伸閱讀:
陸第3種六代戰機疑現蹤跡 陸官媒形容:美媒都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