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船艇頻偷渡滲透 監院要政院、海巡署等機關檢討改進

60歲陸籍阮姓男子,去年6月從大陸福建獨自開快艇「鴻津號」,跨越臺灣海峽,抵達淡水老街渡船頭碼頭,經海巡人員輾轉獲報到場查獲。圖/海巡提供

近一年內不少中國大陸船艇偷渡滲透案件,監察委員賴鼎銘、葉宜津、蕭自佑立案調查,監察院並於今日通過調查報告,指出我岸際情監偵之能量及通報機制確有違失,海域船舶動態掌握也有檢討必要,要求行政院督同相關機關檢討改進。

監察院指出,自113年6月9日鴻津號闖入淡水河引發社會矚目後,總計新北市至新竹一帶海岸線共發生4起偷渡事件。賴鼎銘、葉宜津及蕭自佑關注並立案調查,監察院並9月16日審議通過調查報告。

三位監委指出,海巡署岸際雷達雖在鴻津號於外海時即標示爲「紅色目標」,然因一連串的通報及應處機制失靈,導致該船闖入河防重地;海巡署雖已懲處,但未觸及系統性問題,建議參考「組員資源管理」(CRM)概念,並輔以無預警測考等,以降低人爲疏失並提高警覺性。

有關林口後坑溪、大潭及潮音海風車等三次橡皮艇偷渡事件,調查委員發現,海巡署在沿岸雖然布建有岸際雷達、紅外線熱顯像儀、智慧型岸際監控系統等多重監控機制,但受限於雷達性能、監控死角及自動化程度不足等,仍不足以防堵小型目標,有待海巡署正視並擬定對策。

調查委員還指出,海巡署對運用無人機顯得相當消極,第一代無人機僅16架,續航力僅50分鐘,113年平均每架飛行時數僅155.5小時,而第二代無人機又遭遇廠商引擎技術問題而解約,短期內仍無法建立足夠的空中監控能量,有必要積極檢討改進。

沿近海域船舶動態掌握方面,監察委員指出,海上諸多灰色活動常以關閉AIS(船舶自動辨識系統)或冒用它船MMSI(水上行動業務識別)碼作爲隱匿行蹤手段,我國正規畫修法強化AIS之裝設及使用,但實務上仍有MMSI碼無法綁定AIS設備及難以稽查的困境。另外,海巡署既非海上交通管理主政機關,又因灰色地帶襲擾而人力不足,造成權責不明,因此行政院應出面協調並督同相關機關研謀對策。

監察院。聯合報系資料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