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超大城市正在拚命建「第二高鐵」誰是最大受益者?
大陸超大城市正在拚命建「第二高鐵」。(中國鐵路微信公衆號)
據《國民經略》報導,高鐵一響,黃金萬兩。日前,深圳市發改委啓動廣深第二高鐵南延線規劃建設方案預研招標,或將南延至香港。無獨有偶,京滬第二高鐵、成渝中線高鐵已全線動工,滬杭第二高鐵有望於年底開工。一時之間,超大城市,紛紛步入「第二高鐵」時代。
一、爲何要建第二高鐵?
無論京滬、廣深還是成渝、滬杭,早在10多年前就已開通高鐵,構成「八縱八橫」高鐵路網的主動脈。
如果將動車、城軌都囊括在內,重點城市之間的高鐵線路遠遠不止一條。僅廣深之間,就有廣深高鐵、廣深動車、穗莞深城際,未來還將有「跨市地鐵」直連,遠期還有「高速磁懸浮」。
中西部地區高鐵幹線普遍飽和,但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商貿頻密的超大城市,高鐵遠遠不夠。
一方面,超大城市之間的幹線高鐵,客流持續加大,運力日益緊張,高峰時期一票難求。
作爲全球開行列車最多、客流密度最大、上座率最高的線路,京滬高鐵最快4分鐘一班車,頻次堪比地鐵。
即使如此,京滬高鐵在高峰時期仍然供不應求,加上大量跨線列車需要行經京滬高鐵,運力更加緊張。
因此,京滬第二高鐵被提上日程,廣深第二高鐵、成渝中線高鐵、滬杭高鐵等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雖然路線衆多,但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鐵卻不多,未來還要朝着400公里時速升級。
就在前不久,大陸國新辦發佈會透露,正在建設的成渝中線高鐵,開通之後將實現以時速400公里運營,成爲中國最快高鐵。
中國高鐵正從200公里時速向着350公里邁進,400公里時代遙遙在望,超大城市的幹線高鐵亟待升級。
以廣深線爲例,廣州-深圳之間的線路雖多,但只有廣深港一條350高鐵,其他多數都是時速200公里乃至160公里的動車、城軌。
無論是滿足客流增長的需要,還是高鐵技術升級的需求,超大城市的「第二高鐵」,或將勢在必行。
二、「第二高鐵」擴容,誰是最大受益者?
第一高鐵,優先連接的是超大特大城市及省會,一般市縣的需求相對滯後。
規劃第二高鐵,意在保障超大城市之間井噴的出行需求,但也能填補許多高鐵窪地的空白。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與第一高鐵不同,第二高鐵往往都會「繞彎」,旨在覆蓋更多地區。
10多年前開通的京滬高鐵,在安徽繞了一個彎,合肥成了最大受益者,但遼闊的山東沿海和蘇北卻成了空白。
如今京滬第二高鐵,直連蘇北的同時,在山東半島拐了一個彎。
藉助第二高鐵,山東東部的德州、濱州、東營、濰坊、日照、臨沂等地市從中受益。
正在規劃的廣深第二高鐵,將廣州機場與深圳機場連成一線,同時延伸到香港,覆蓋更多中心城區,爲香港帶來第二個高鐵站。
根據規劃,廣深第二高鐵,起於深圳機場東站,經東莞中心區、白雲機場站至廣州北站,向北銜接廣清永州高鐵,向南有望拓展到香港。
有着滬杭第二高鐵之稱的滬乍杭高鐵,始自上海東方樞紐,經上海、嘉興到杭州,總體沿杭州灣北岸呈東西走向。
這條高鐵,在做大上海東方樞紐的同時,還能強化嘉興的鐵路樞紐地位,同時覆蓋平湖、臨平等更多縣域。
成渝中線高鐵也是如此,讓成渝通達時間縮短到50分鐘的同時,改變川渝中部交通塌陷的局面。
這條線路,起自重慶北站,經西部(重慶)科學城、銅梁、大足、安嶽、樂至、簡州新城,抵達成都站。
可見,第二高鐵利好的不只是超大城市,還將帶動許多中小縣市步入「一線高鐵圈」。
三、不是每個地方,高鐵都還能擴張
作爲全球高鐵第一大國,中國「八縱八橫」高鐵網已建成投產81.5%,高鐵營業里程達4.8萬公里,佔世界70%以上。
目前,中國高鐵覆蓋全國97%的50萬以上人口城市,今年底將有12省實現「市市通高鐵」,高鐵早已不再稀缺。
路網整體成型,標誌着高鐵大基建即將迎來轉折點,中西部與東部齊頭並進的時代或將遠去。
未來,高鐵建設,經濟效益、人口密度、債務壓力、戰略地位或將成爲新的考量因素。
早在2021年,大陸四部門發佈新規,嚴格控制建設既有高鐵的平行線路,而貫通省會及特大城市、近期雙向客流密度2500萬人次/年以上,纔可採用時速350公里標準。
去年開始,武廣高鐵、滬杭高鐵等4條高鐵開始漲價,被視爲公用事業漲價潮的開始,也被視爲高鐵從大建設到大維護模式的轉折點。
顯然,沒有人口支撐,沒有客流託底,許多高鐵只會陷入債務的無底洞,經濟性價比的重要性,未來只高不低。
要知道,全國如此之多的高鐵,但只有京滬、京津、滬杭、滬寧、寧杭、廣深港等爲數不多的幾條,能做到持續盈利。
因此,未來還能進行高鐵線路擴張的,要麼是超大特大城市之間,要麼是具有戰略地位的國家要地。這也是未來5-10年,大基建的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