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新規收緊:砸飄窗熄火、偷面積退場,廣州樓市要變天?

最近,廣州地產圈突然炸了鍋。就在不少開發商、買家還沒從上一輪“好房子新規”中緩過神來時,樓市又有新動向:廣州或將開始收緊“贈送空間”政策,嚴控砸飄窗、偷面積等操作。

一時間,“飄窗不準砸了”、“陽臺必須計面積”、“偷面積成歷史”成爲廣州地產圈上的高頻詞。

政策再次變化如此之快,距離上一版“好房子”新規落地不過數月。很多人心裡都有一個問號:

•這到底是臨時調整還是大方向轉彎?

•買家是否將迎來“戶型縮水”的現實?

•對開發商而言,是挑戰,還是倒逼轉型的新拐點?

我們不妨拆解這場“新規收緊”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對廣州樓市的深層影響。

短短兩年,廣州樓市新規經歷了什麼?

在過去兩年,廣州樓市的戶型政策經歷了一場由放寬到收緊的顯著轉變,從“高得房率時代”到走向“實用迴歸”,其節奏之快令人側目。

1)起點:2023年8月,《廣州市建築工程容積率計算辦法》引發“超使用率”熱潮

近兩年來被頻繁提起的“超100%使用率”,緣於2023年8月1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佈的《廣州市建築工程容積率計算辦法(徵求意見稿)》公告。

意見稿提出,爲改善羣衆居住品質,擬對住宅半開敞空間半算計容比例適當放寬,鼓勵住宅套內設置入戶花園、生活陽臺、大進深的多功能陽臺等半開敞空間。

雖然辦法出臺是爲了改善居住品質,然而也爲開發商打開了“送面積”的新通道。

消費者一邊享受“額外空間紅利”,一邊也被困於真假難辨的“面積遊戲”中。

2)高潮:從100%到140%,第四代住宅被“用力放大”

自徵求意見稿發佈後,各大項目開始基於“半開敞空間”設計推出“超使用率”產品。這股潮流迅速擴散,特別是2024年間,出現了以下幾個現象:

得房率從傳統的80%-90%,迅速躍升至100%-110%,甚至突破125%、接近140%;

社交媒體自媒體跟進渲染“第四代住宅”的話術,賣點不再是建面戶型,而是“住着像120㎡的89㎡”;

售樓處銷售人員開始主動引導用戶“不要看建築面積、要看使用率”,消費者認知被強行重塑。

在這個階段,市場對所謂“第四代住宅”“超高使用率”的迷信,達到高潮。而很多消費者並未意識到,這些“多送面積”大多來自於陽臺、飄窗、設備平臺等結構邊界處的巧妙設計,並非真正“白賺”。

3)轉向:住建系統開始收緊,結構安全與監管透明成關鍵詞

進入2025年6月,業內傳出廣州即將出臺的建築新規以《建築工程規劃許可證》頒發時間爲界,實施差異化管控:已獲證項目可延續舊規,而未獲證項目必須執行新標準。

根據規劃內容,可以歸納爲五大關鍵管控措施:天井尺寸標準化、結構性全面計容、飄窗設計規範化、臥室面積設下限、高空花池功能限定。

一旦政策正式出臺,將直指開發商通過技術手段虛增面積的行爲,或從根本上改變廣州樓市的產品形態。

短短兩年內,從倡導引導到落地監管、再到全面收緊,可謂“轉彎極快”。不禁想問,爲什麼這麼急?

爲什麼要這麼快“踩剎車”?

首先,這次的新規收緊,不是偶然,而是趨勢性收斂。

在樓市“高槓杆、高預期、高週轉”邏輯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的當下,房地產的迴歸正在從“講故事”轉向“講實用”。

這種收緊背後,體現了多重考量:

安全隱患確實存在:部分開發商將承重柱、剪力牆、管井等關鍵結構,在報建時僞裝成“裝飾柱”或“裝飾板”,這樣的做法可能帶來外牆開裂、雨水滲透等風險。

公平性問題突出:贈送面積操作使不同項目間戶型名實不符,擾亂了市場價格比較與質量評價體系。

地方財政壓力下更傾向“控預期”:高贈送=高得房率=“實用價便宜”,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市場真實回暖節奏。監管更傾向於讓房價回到產品真實價值,防止“虛假繁榮”。

再疊加“現房銷售”的試點推進與成本倒逼,這輪收緊並非倉促爲之,而是一次系統性轉向的延續。

利好誰?舊房、新房均有受益

雖說這輪收緊在開發端與買家端都引發了不小壓力,但它同樣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利好影響:

1)核心區二手房“性價比”迴歸

對於過去幾年一直被“高贈送”新盤壓制的老小區來說,這波新規無異於一次“喘息機會”。

特別是優質學區、成熟配套的二手小區(如天河北、東山口、越秀南等板塊),將有望迎來性價比認知的修復期。

2)“絕版新規盤”加速去化

處在此前已獲批、擁有高贈送空間設計的部分在售項目,如荔灣第一個零飄窗新規戶型保利怡璟灣(120%使用率)、南方面粉廠地塊項目(140%使用率),未來在“新規之下”的身份幾乎成爲“絕版”產品。

這些項目贈送空間尚未受到限制,成爲很多買家的優先選擇——越限越搶、越稀缺越值錢。

3)住宅質量、安全性更高

從長遠來看,過去“砸飄窗+填陽臺”的做法並不利於結構安全與居住體驗,一些樓盤後期甚至出現滲漏、牆裂、排水不暢等問題。

新規明確禁止此類設計,在前端把控施工圖紙與產品設計,有利於形成真正安全、可靠的住宅結構體系。

尤其是對有老人小孩的家庭來說,少了結構隱患、多了合規設計,生活無疑更安心。

對買家和開發商,代價也很現實

當然,制度的每一次轉向,都伴隨着適應與陣痛。這輪收緊,也並非沒有代價。

1)買房人:得房率縮水,觀望情緒加重

對買家而言,最直觀的影響莫過於“實用空間變少了”。

以前一個89㎡戶型,可能實得95-98㎡,在新規收緊後,只能嚴格按圖使用,“縮水感”直接影響心理感受。

尤其對於剛需與首改羣體而言,“同樣的錢買到的空間變小了”,確實會帶來一定心理落差。

同時,新政頻繁變化也可能加重部分人“等一等”的情緒,導致買房週期進一步拉長。

2)開發商:拿地節奏放緩,項目成本攀升

對於開發商而言,這輪政策收緊疊加“好房子新規”、“現房銷售試點”與近期融資端壓力,將極大考驗其產品力與運營成本:

空間使用率可操作空間減少,賣點壓縮;

土地拿來後無法通過“高贈送”拉高單位價值,測算保守;

項目推廣週期更長,現房銷售導致資金迴流更慢。

因此,對於部分中小型房企可能會在短期內暫停拿地節奏,聚焦已持有項目消化。對整個市場而言,這將帶來一次潛在的結構性波動——不排除部分優質新盤將因“可售面積減少+現房成本擡升”出現產品結構性漲價的可能。

收緊是趨勢,不確定是常態

飄窗不讓砸了、花池不再白送、陽臺必須計面積,這一切的變化,其實是廣州樓市從“空間遊戲”走向“產品邏輯”的一次深層調整。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週期:開發商要比拼真正的設計力、產品力;買家要開始重新認識“空間價值”的構成;監管也在更強調“公平、安全與真實”。

未來很可能還會有更多“落地性”政策出臺,包括陽臺歸屬權、現房銷售城市擴大、樣板間展示強制標準化等。

這是行業的挑戰期,也是轉型的關口:

從“偷面積”到“實得率迴歸”,從“高贈送”到“產品理性化”,樓市的風口正在變,小聰明的時代正在遠去。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真正對城市有信心、對生活有要求的人,依然會買、會換、會選好房子。

因爲比起高使用率的幻覺,人們最終買的,是一套能安穩生活的、真實而可靠的家。

本站房產廣州站

回覆“樓盤名”查熱盤 | 回覆“房票”查資格

回覆“公積金”查明細 | 回覆“房價”查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