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津藥業或成今年第二家退市藥企,昔日中藥龍頭緣何走到這一步?
2月19日,龍津藥業(股票簡稱:*ST龍津)發佈公告稱,公司股票或觸及財務類終止上市情形。據悉,龍津藥業股票自2024年5月6日起已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若2024年年報披露後出現《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第9.3.12條規定情形,股票存在退市風險。據其披露的2024年度業績預告,相關指標將觸及上述規定,若最終年報經審計財務數據與預告一致,股票將被深交所終止上市。
公司業績連虧五年
資料顯示,龍津藥業成立於1996年9月,公司聚焦於心腦血管疾病及代謝類疾病兩大領域的治療型藥物的開發、研究、生產及銷售,其主導產品爲龍津注射用燈盞花素凍乾粉針劑,2015年3月24日,龍津藥業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
業績預告顯示,龍津藥業預計2024年歸屬淨利潤虧損2981.62萬元至4437.76萬元,扣非後淨利潤虧損3800.34萬元至5656.32萬元。龍津藥業解釋稱,2024年度,公司注射用燈盞花素降價67%參加中成藥省際聯盟集中帶量採購繼續執行,非集採省份逐步全面執行集採價格聯動政策,導致公司本期營業收入下降。
其實,龍津藥業的業績已經萎靡多年。2019年至2023年,公司歸母扣非淨利潤連續五年爲負,分別爲-3988.60萬元、-252.59萬元、-1030.45萬元、-5734.40萬元、-8110.48萬元。2023年度,龍津藥業實現營業收入8662.25萬元,同比下降29.56%。
由於龍津藥業2023年度經審計的淨利潤爲負值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根據有關規定,其股票自2024年5月6日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處理,股票簡稱由“龍津藥業”變更爲“*ST龍津”。今年1月起,龍津藥業多次發佈公司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風險提示。
成敗皆在燈盞花素
昔日中藥龍頭企業,爲何一度面臨退市?對於龍津藥業來說,可謂成也燈盞花素敗也燈盞花素。龍津藥業的核心產品注射用燈盞花素曾是公司主要的收入來源,佔據其90%以上的營收。
受集採等行業政策影響,注射用燈盞花素銷售收入自2019年起持續下降。2021年12月21日,在湖北牽頭的19個省際聯盟集採中,龍津藥業以極低價格中標,注射用燈盞花素(10瓶/盒,25mg/瓶)報價從228元/盒降至75.31元/盒,降幅高達67%,遠超同行。
據採購文件披露數據,這次燈盞花素系列產品首年總體約定採購量僅爲370多萬支/瓶,有四家中標企業。這意味着龍津藥業分得的“集採蛋糕”非常有限。不過,當時龍津藥業對產品成本控制信心十足,表示原材料燈盞花素是雲南地區的特有植物,公司具有運輸成本優勢。事後證明龍津藥業還是太樂觀了,燈盞花素並沒能成功實現以價換量。而且國家醫保局推行藥價聯動後,不集採的省份供貨價也要下降,這樣一來銷售額就比集採前低了。
除了集採政策的衝擊,輔助用藥管控、醫保控費、說明書修訂,政策已經從院內使用、醫保報銷、藥品監管等全方位監管中藥注射劑市場。龍津藥業曾在2023年年報中坦言,注射用燈盞花素受到處方和醫保支付限制,臨牀應用範圍遠小於藥品說明書覈定範圍,且在二級以下醫療機構無法使用醫保支付,可使用的醫療機構和科室減少。
此外,龍津藥業產品結構單一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多年來,龍津藥業過度依賴注射用燈盞花素這一核心產品,其他化學仿製藥產品的收入規模較小,難以形成有效的業績支撐。儘管龍津藥業近年來也在努力克服單品依賴,加大研發投入,調整營銷策略,但這些努力仍未能扭轉公司的不利局面。若龍津藥業股票最終被終止上市,其或許將成爲繼大理藥業後,2025年第二家退市的醫藥公司。
2月20日,龍津藥業收於1.44元/股,下跌2.7%。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