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公安陽光下的平安守護

陽光映照平安,法治守護安全。年初以來,全省公安機關以“陽光下的守護”法治公安主題宣傳活動爲卷首語,以忠誠成墨、擔當爲筆,書寫龍江大地人民警察守護人民美好生活的平安長卷,每一筆都浸透爲民初心,每一畫皆彰顯法治力量。

全省公安以雷霆之勢守護平安,一項項數據背後是“守護”的溫度:現行命案100%告破,八類案件破案率達99.3%。“誅雀—2025”專項行動截斷電詐犯罪黑手,牢牢守住人民羣衆的錢袋子;“獵狐行動”如利劍出鞘。經濟戰場上,46起特大案件破獲,327億元涉案資金凍結,爲黑龍江省高質量發展掃清雷區。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中,“四項指數”大幅下降;法治公安建設中,427項標準讓規範執法更加健全完善;治安發案率同比下降23.7%,人民羣衆的安全感、幸福感、滿意度持續攀升。

民生無小事 守護煙火日常

“小案件”關乎羣衆“大民生”,“身邊事”連着轄區的“平安弦”。省林區公安局綏棱分局刑偵大隊與工人街派出所緊密協作,快速反應、精準偵查,僅用5小時成功偵破9起車內財物被盜案件,抓獲4名涉案人員,有力維護了轄區治安穩定。

近年來,全省各地公安機關不斷提升執法能力,在治安管理工作實踐中,建立治安警情每日研判機制,帶動快偵快破涉及羣衆利益的侵財小案,深入化解打架鬥毆、故意損財等治安糾紛背後的深層矛盾,積極迴應人民羣衆的期待需求。

大慶市公安機關全力迴應企業羣衆關切,保障羣衆“餐桌上的安全”,逐一排查21家養殖屠宰場、33家學校食堂,開展13批次食品檢測守護了餐桌潔淨;“滅鼠—2025”保油護產戰役更劍指涉油犯罪,390餘噸被盜原油追回,涉油刑事案件發案數同比驟降64.2%,爲城市“生命線”上好“安全鎖”。

普法宣傳更如夏日涼風,吹進千家萬戶。在雙鴨山,不少快遞網點裡的包裹都貼着反詐貼紙,“拆快遞學防騙”成了居民新習慣;在伊春,超市貨架上的薯片袋印着“刷單是陷阱”、飲料瓶寫着“鏈接不輕點”,外賣小哥化身“反詐騎士”走街串巷,讓防範意識隨商品流轉、伴美食傳遞,織就全民反詐“防護網”。省公安廳人民警察訓練中心法律系黨支部與高鑫社區簽訂校地共建協議,量身定製普法內容與形式,讓法律從“條文走進生活”,從“認知變爲習慣”。

警務創新 讓安全“觸手可及”

五九七農場的深夜,戰師傅焦急萬分——他家的秋收主力軍收割機在拖拽時拖鉤斷裂“不告而別”。他不知道,此時,省公安廳墾區公安局雙柳河派出所的微信“尋物網絡”早已沸騰。很快,巡邏民警就在一條路邊發現這個“大傢伙”,連夜合力將它轉移到安全地帶,巡邏車就守在旁邊過一夜,直到完成安全交付。

企業的“急難愁盼”,就是公安部門的“行動清單”。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公安分局爲企業定製警企合作、普法宣傳、技防指導、矛盾化解等多元化警務“服務包”,精準助企“零懈怠”,15場普法講座、220餘次證照辦理;大興安嶺地區呼中區公安局的“流動警務直通車”,穿梭於景區商圈,將戶籍辦理、護照諮詢等送至“家門口”;綏化市青岡縣公安局的“民生問題聯動羣”裡,全縣24個行業主管部門領導在線接單,讓路燈維修、路口隱患等小事快速解決;七臺河市公安局31個派出所的糾紛調處室中,“四所一庭一中心”機制讓民警帶着“老街坊”僅一杯茶工夫便能實現糾紛“軟着陸”。這些創新實踐,時時印證着“服務就是最好的治理”的樸素理念。

法治築基 鍛造專業鐵軍

在黑河市孫吳縣公安局輕微刑事案件快速辦理中心,劉先生捏着處理單有些不敢相信:僅僅兩小時,因鄰里糾紛引發的輕微刑事案件,就完成了“登記信息、收集證據、瞭解案件經過”等先期處置,實現“偵查、鑑定、起訴”全流程閉環辦理。這個中心整合了公安刑偵、檢察機關等多個資源,“一站式”快捷服務讓刑事案件平均辦理週期縮短36%,羣衆滿意度飆升至98%。

哈爾濱市公安局重點針對新入職民警,圍繞應知應會基礎知識和底線紅線問題,製作執法微視頻、開設“微課堂”,通過警務通直達一線執法民警,切實提升全警善於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省公安廳林區公安局“綠蔭工程”則着眼於未來,通過“三同五帶”練兵場上的汗水、“4+X”課程矩陣中的智慧,培育出既能單兵作戰又能團隊協作的青年民警。當政治素養、崗位技能、實戰能力在訓練場上交融,一支規範化、專業化的公安鐵軍正在成長。

科技賦能 法治服務再提質

“伊春公安的護遊小程序很實用,遇到緊急情況民警都能快速處置!”江蘇遊客李女士體驗後稱讚道。伊春公安研發上線集成“一鍵報警”“電話報警”“視頻報警”等多功能於一體的護遊微信小程序,遊客在景區遇突發狀況時可即時發送精準位置與現場影像。

佳木斯市公安局自主開發並上線運行的《公安證照圖像共享系統》讓駕駛員張某直呼神奇——僅憑身份證照片即可補辦駕駛證,新系統讓羣衆辦理同類事件等待時長縮減20%;哈爾濱市公安局的“移動接處警”APP實現警情秒級推送、數據一鍵錄入、業務掌上辦理,基層民警的“數字揹包”裡裝着提升25%服務效率的“科技密碼”,科技賦能正在重塑警務模式。這些創新不是冰冷的代碼,而是讓“數據多跑路、羣衆少跑腿”的溫暖承諾,是數字時代對“爲人民服務”的最新詮釋。“以前辦個證明要跑派出所,現在家門口就能辦,太方便了。”哈爾濱市民張女士在自家附近的警務站就辦理了相關業務,拿着還“熱乎”的證件張女士高興地說。

八月的龍江,陽光依舊熾烈。從田間地頭到企業車間,從社區鄰里到網絡空間,全省公安機關以“陽光下的守護”爲承諾,用打擊犯罪的力度、服務羣衆的溫度、法治建設的深度、科技賦能的速度,在這片黑土地上描繪着一幅幅警民攜手的平安畫卷:社區警務室裡“嘮嗑調解”化解鄰里心結,景區執勤點多警種聯動服務遊客,“反詐印章”讓普法宣傳有了文化溫度……(劉雪晴 記者 蔡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