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要重視交易者的作用,有流動性的市場才能提供價值發現

財聯社3月7日訊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中短期目標是什麼?如何看待對於“一帶一路”國家投資機構的引進以及風險防範?

3月1日,在首場陸家嘴金融沙龍上,圍繞“大國博弈、人民幣匯率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兼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先生就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沙龍活動上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需擴大“一帶一路”、“南南合作”的影響範圍

劉曉春強調,建設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對於實現金融強國的目標至關重要。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目標並非國內城市如北京或深圳,而是其他國際金融中心,與此同時,以往工作當中可能受招商引資思路的影響,青睞資本引進因而更重視投資人的引進,不考慮融資人的引進,上海要建設國際金融中心,融資人也應該具備國際性。

在劉曉春看來,國際金融中心的強大不僅體現在規模上,更在於其創新能力與風險化解能力。他指出,防範風險不等於杜絕風險,而是要具備化解風險的能力,並在此過程中使自身變得更強大。因此,一個沒有經歷過風險的金融中心可能是一個脆弱且缺乏活力的中心。

此外,影響力也是衡量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個重要標準。劉曉春建議,目前上海應着眼於擴大“一帶一路”、“南南合作”的影響範圍,爲中國產業鏈國際化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這也是中美大國競爭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考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時,應該採取一種更加開放和務實的態度,通過設定具體目標來逐步推進,在發展中不斷完善,比如到2026年年底前吸引至少一家“一帶一路”企業在上海發債或籌集銀團貸款等。

上海離岸中心的風險管理應允許一定的風險暴露

據劉曉春介紹,“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後,中國的企業在“一帶一路”的佈局非常多,但是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包括融資在內的金融服務,很長一段時間內得不到外資的融資。近年來,國內企業出海增多,但包括從結算、融資這些服務仍較爲缺乏,外資大行出於監管、合規考慮也是顧慮較多。

“制度開放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在岸,也要考慮到金融機構在上海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爲出海企業服務,可以爲這樣的服務提供相應的政策環境”,在劉曉春看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主要堵點或不是規模,不是基礎設施,而是在投資人、融資人以及交易方式、交易者等國際化程度不夠。

最後,劉曉春提出,關於離岸中心的風險管理問題,應允許一定的風險暴露,以積累防範和化解風險的經驗,爲未來的進一步開放打下基礎。“我們要重視交易者的作用,或者說要鼓勵投機,沒有流動性,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是建不好的。比如鼓勵企業利用衍生產品規避匯率風險,要教育企業堅持匯率中性,要有真實的業務背景。但衍生品交易能爲企業起到對衝風險的作用,前提是衍生品有非常活躍的市場交易,而支持交易的是純粹的交易者。正因爲這些純粹交易者提供市場的流動性,提供了價值的發現”。

“對於上海離岸中心建設可以設定時間,比如2028年是不是可以落地,區域在哪裡?不要考慮風險怎麼辦,按照國際規則做就行了,出了問題化解,化解後就有制度了,慢慢將這些經驗和制度運用到在岸市場。”劉曉春建議。

“陸家嘴金融沙龍”由上海市委金融辦、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指導,陸家嘴金融沙龍秘書處主辦。此係列活動將構建與“陸家嘴論壇”相呼應的常態化交流平臺,通過機制化、場景化、國際化運作,持續輸出金融改革“浦東智慧”深度賦能浦東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力助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建設邁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