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中國張勁秋:多要素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能級,制度開放是關鍵

匯豐銀行(中國) 有限公司副行長董事總經理、資本市場及證券服務部聯席總監張勁秋

財聯社3月5日訊 外資視角下,對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如何看待?

3月1日,在首場陸家嘴金融沙龍上,圍繞“大國博弈、人民幣匯率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話題,匯豐銀行(中國) 有限公司副行長董事總經理、資本市場及證券服務部聯席總監張勁秋就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多要素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能級

張勁秋表示,當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取得長足進展。隨着我國金融業不斷對外開放,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能級在持續提升,爲境內外機構打造了一流的營商環境。匯豐銀行作爲國內最大的外資銀行,既是上海國際金融開放的受益者,更是深度參與者,見證了上海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的每一步。

在張勁秋看來,上海後續在進一步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能級,抓住機遇發展方面,可圍繞如下關鍵的幾個要素進行展開。

“首先是環境和制度的要素,因爲高水平開放還是要以制度開放作爲核心驅動,這包括健全的監管環境,有競爭力的稅收制度,具有流動性和成熟度的貨幣及資本市場良好的金融服務和穩定的外匯市場等”,張勁秋說,許多跨國公司進行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的部署,還會考慮包括健全穩定的法律和監管制度,與此同時,境外機構投資者非常希望在政策的制定流程方面有一些優化,比如說探索開發新政策制定前的一個企業諮詢期,在政策實施後能形成有效的反饋渠道。

其次是鼓勵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以及拓寬創新創業企業的融資渠道。“除了減稅,政府基金等政府支持的激勵措施以外,一個成熟的創新中心還應該具備健全的市場化融資機制。例如本地和全球風險投資基金、戰略投資者和產業基金。”

此外,張勁秋表示,推動國內外資本與綠色項目的對接,加強與國際金融市場的連通性也是提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影響力的重要要素。“近年來中國的綠色債券市場蓬勃發展,已成爲全球第二大的綠色債券市場,推動綠色債券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躍升,可以從創新產品的結構,豐富綠色的債券品種、優化綠色債券發行流程,強化市場生態和配套機制、深化國際合作,推動跨境的互聯互通等三個方面入手”。與此同時,上海的ESG建設也要鼓勵跨國公司參與並進行技術經驗分享。

張勁秋認爲,上海自貿區作爲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從2013年設立以來擔當了金融制度創新的試驗田,也是上海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進程當中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一個關鍵抓手,也是以上各大要素深化改革的重要試驗田,可以不斷探索和優化相關制度。

進一步豐富外匯風險管理工具

目前,人民幣的跨境支付系統已經覆蓋了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資本流動的效率高度依賴跨境支付系統的先進性,而上海要成爲全球的資本樞紐,需要打造跟國際接軌兼具中國特色一流支付的基礎設施。

“人民幣在跨境支付方面,可以擴大境外接入節點,推動CIPS與‘一帶一路’引領國家的系統直聯,同時強化適時的清算功能,借鑑歐盟TIPS的系統經驗,探索7×24小時的實時清算,滿足全球資金的調撥需求”,張勁秋表示。

此外國際資本流動的穩定性離不開完善的外匯風險管理工具,上海需要進一步豐富外匯衍生品的工具箱,提升市場的深度和流動性,比如針對不同的企業需求設計分層式的外匯期權組合、利用自貿區FTA賬戶體系,試點離岸人民幣NDF與在岸衍生品的對衝機制、推出ESG的掛鉤衍生品等。

在服務企業的匯率風險管理方面,匯豐銀行也做了很多嘗試。“匯豐銀行通過推廣適應相應客戶需求的外匯期權組合,比如說風險逆轉期權、部分可取消遠期等等,幫助很多企業以低成本進行了一個鎖匯,未來我們還將加大力度多提供一些新產品,更好契合企業風險管理的要求”。

“此外,在企業層面還要進一步培養他們的風險中性的文化,我們注意到許多走向海外的企業多設立了專門的財資管理中心進行外匯頭寸管理,由於監管、稅收等原因設立在香港、新加坡比較多,未來若發力打破這些壁壘,會進一步提升我們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張勁秋表示,匯豐銀行願意憑藉其全球市場的經驗,與各方攜手合作,共同打造高效、安全、包容的全球市場,促進資本流動,讓上海成爲連接中國與世界的超級金融樞紐。

據悉,“陸家嘴金融沙龍”由上海市委金融辦、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指導,陸家嘴金融沙龍秘書處主辦。此係列活動將構建與“陸家嘴論壇”相呼應的常態化交流平臺,通過機制化、場景化、國際化運作,持續輸出金融改革“浦東智慧”深度賦能浦東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力助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建設邁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