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俏: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定位並不佔優勢

(原標題:劉俏: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定位並不佔優勢)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中國產經新聞報社、本站財經聯合主辦的2020本站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於9月25日在上海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全球共破局》。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在論壇三“劇變下的企業應對”環節表示,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定位並不佔優勢,中間品比重高,美國提供核心零部件、核心技術、原材料,中國更多的是基於下游,組裝之後貨物出口出去,這種情況表明我們在真正遇到貿易衝擊時,供應鏈很難形成閉環。

劉俏還援引麥肯錫報告舉例,高鐵零部件有20%需要靠國外的供應商提供解決方案或者核心技術。未來長期一段時間我們如何提升研發基礎底層技術的比重是國家戰略上的必然選擇。

以下爲現場實錄:

劉俏:第一點剛纔大家講到現在脫鉤的壓力比較大,我們看了一下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定位,我們定位並不是優勢,經濟學我們經常用上游程度作爲指標衡量,一個國家在全球貿易體系裡面,它的中間品有優勢,我們算出來之後大家發現全球價值鏈上游程度大概低於全球開放經濟體4%的水平,我們大概在1.2%左右,大量出口貿易、出口貨物其實需要國外的中間品,我們自己的中間品比重高,美國29%,美國提供核心零部件,提供核心的技術,提供原材料,我們這邊更多的是基於下游,組裝之後這些貨物出口出去,這樣的情況下表明什麼?我們整個在全球價值鏈裡定位不好,真正遇到脫鉤的情況或者遇到貿易衝擊的時候,採取極端舉措的時候,其實我們供應鏈很難形成閉環。

這個圖簡單展示一下,麥肯錫在去年中國和世界的一個很大的研究報告,大家看到這裡若干個高科技行業和重點領域,最後一個灰色是相當於零部件需要從國外進口的零部件佔的比重,大家可以看到這是我們最熟悉最自豪的高鐵,大概現在相當於20%的零部件需要靠國外的供應商提供解決方案或者說是核心技術或者零部件,到這裡我們講到後面的比如說民用飛機甚至包括半導體這些行業,基本上大面積的依靠國外零部件的進口,畢竟我們在供應鏈層面上很難形成閉環,這給我們啓示是未來爲什麼一定要講雙循環?

我們現在要補上短板的話,靠短期的這種立軍令狀下決心集體攻關會有效果,但是這些是長年累月積累的結果,未來長期一段時間我們如何提升研發基礎底層技術的戰略比重可能是國家戰略上的必然選擇,我們現在只有5.5%的研發經費是投在研這個字上面的,“研發”是兩個動作“研、發”,我們只有5.5%是放在研究上面的,這種情況下你去要芯片真的要不到,國家需要更長時間做這項工作,這是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