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鵬:資本市場邁入投資型轉型新階段
本報記者 郭婧婷 北京報道
3月21日,2025“智能財富管理論壇”(春季)研討會——暨首屆“金鼎杯”買方投顧資產配置大賽啓動儀式在京舉行,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原商學院院長、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出席並發表演講,他深入剖析了當前資本市場轉型趨勢,以及財富管理領域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劉紀鵬指出,當前我國資本市場正處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上,隨着人均GDP達到13000美元、股票市值突破90萬億元大關,資本市場已經從過去單純的融資型市場向投資型或者融資和投資並重的市場轉型,併成爲重要的財富管理市場。
“當前,勞動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三者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勞動者、所有者和經營者是可以作爲一個整體而出現的,每個人都擁有一定的家庭財富。在低利率環境下,如何將每月仍在增長的151萬億元居民存款有效引導至資本市場和財富管理領域,是投顧專家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劉紀鵬表示。
資本市場從融資型轉向投資型或者融資和投資並重
劉紀鵬強調,如今,資本市場被賦予了國家競爭力主戰場、經濟重要支撐平臺以及高質量發展引擎等全新定位,這意味着其功能與角色發生了質的轉變。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升級換代都離不開資本市場助力。
在談到轉型的必要性時,劉紀鵬分析道,我國產業結構急需轉型升級,傳統落後產業面臨高科技迭代的迫切需求,而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所需的資金支持,離不開資本市場的助力。例如像DeepSeek這樣的大模型開發,早期原始積累資金就依賴於資本市場,這充分彰顯了資本市場在推動科技發展、產業變革中的關鍵作用,也凸顯了從融資型向投資型市場轉型的現實意義。
對於如何實現轉型,劉紀鵬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建議。他指出,要解決長期以來偏向融資方的傾向,如大股東減持、第二類限制性股票等問題,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樹立投資者至上的理念。同時,監管制度改革也至關重要,理順證監會與交易所的關係,推動金融資本由中央統一監管等措施,從而營造更加公平、規範、高效的市場環境。
從“靠天吃飯”到“以客戶爲中心”
劉紀鵬認爲,金融業是服務業,也是財富管理的重要領域,對創造普通投資者的財產性收入至關重要。隨着人均GDP達到中產水平,收入結構將不再侷限於勞動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的增長成爲關鍵,而資本市場和財富管理是實現這一增長的重要途徑。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1月20日披露的數據,截至2024年12月底,中國境內公募基金管理機構共163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148家,取得公募資格的資產管理機構15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32.83萬億元。
在劉紀鵬看來,爲促進資本市場發展,需從政策上改革收費制度,讓基金公司健康發展。可考慮固定收費與浮動收費相結合,如0.8%按固定收費,其餘部分按基金公司創造的財富和收益浮動收取費用。
劉紀鵬着重強調了財富管理從賣方市場“靠天吃飯”向買方市場“以客戶爲中心”轉型的緊迫性與必然性。他指出,公募基金費率改革也提供了轉型戰略機遇期,可以圍繞買方投顧打造財富管理和資本市場的理財平臺。
他建議,財富管理機構應抓住這一轉型戰略機遇期,實現從以產品爲中心向以客戶爲中心的轉變,加強銀行、券商、保險、基金等多領域金融協同作戰,積極與互聯網、AI、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工具深度合作與應用,抓住買方投顧這一核心作爲未來財富管理行業發展的引擎。
(編輯:夏欣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