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專項行動全力穩住經濟大盤

首都經濟形勢解讀和民生重點領域發展成效新聞發佈會昨天舉行,市發改委副主任張鑫表示,本市上半年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不斷鞏固,經濟運行主要指標好於預期。經濟社會運行呈現出“態勢穩、動能足、保障實”特點。三季度,本市將實施六大專項行動,推動首都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和高質量發展。張鑫表示,下半年,本市將着力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做好重大活動服務保障,着力立足當前謀劃長遠,高質量編制“十五五”規劃,着力推進改革開放和擴大內需,全力穩住經濟大盤,着力打造創新發展亮點,拓展科技應用和產業成長空間,着力精準解決民生問題,全力以赴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謀劃打造一批文旅消費新地標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六大專項行動中的首項行動就聚焦“提振消費”。三季度,本市將圍繞奧林匹克中心區、“兩園一河”、大運河、南中軸等謀劃打造一批功能區級的文旅消費新地標,一體化推動全域旅遊發展。抓好演唱會、會展以及世界乒聯中國大滿貫、中國網球公開賽等重點活動和暑期、中秋、國慶、冬季等重點時段,系統謀劃融合消費新場景。

第二項行動則是聚焦產業,推出產業強基行動。張鑫表示,本市構築高精尖產業發展高地,支持新能源汽車高端零部件項目在京落地,加快打造手術機器人技術創新中心,推動海淀、昌平兩個市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向國家級升級,高水平舉辦2025年世界機器人大會和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組織實施一批國家級、市級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範工程,推動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平臺全面開展交易。激發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推動創建北京中軸線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推進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大力支持“科技+文旅”“科技+文博”等新業態發展,結合城市更新打造更多“小而美”的文化微地標。

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本市聚焦企業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提出第三項企業護航行動,完善企業訴求響應和反饋機制。包括支持民營企業牽頭承擔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加快清欠中小企業賬款,深入開展“暢融工程”“千企萬戶大走訪”等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發佈全市統一的輕微違法免罰事項清單,力爭“無事不擾”企業突破50萬戶等。

三季度,本市還將紮實推動一批標誌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將“改革賦能行動”作爲第四大專項行動。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本市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立法,探索建立公共數據分級分類授權機制,推動北京證券交易所大力發展國債交易市場。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一體推進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事業單位改革,出臺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方案。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國際法商融合示範區,推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向口岸物流、服務貿易等環節拓展,促進內外貿規則制度銜接融合。

三季度160項市區重大項目開工建設

第五個專項行動聚焦投資促進行動。本市將着力提高投資效益,持續優化投資結構,更好發揮投資擴需求優供給的作用。市發改委投資處處長王丹麗介紹,下半年本市將加力抓好重大項目建設實施和謀劃儲備。推動“3個100”市重點工程加快建設,繼續安排三季度160項市區重大項目開工建設。集中攻堅推動一批儲備項目轉化落地,加快研究形成本市“十五五”時期重大項目清單。統籌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預算內投資、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各類資金,保障重大項目有序建設。充分發揮好政府投資保障民生的基礎性作用和帶動社會投資的引導性作用,撬動更多資源投向產業項目和城市更新項目。持續深化投融資改革創新。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審批場景建設,加快重大項目落地。深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推動面向民間資本推介的重大項目加快對接,持續拓展民間投資參與渠道。

全年發佈不少於10萬畢業生就業崗位

此外,本市還將實施“民生暖心行動”,加力增進民生福祉。本市將繼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把民生實事辦實辦好。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全年歸集發佈不少於10萬個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促進公共服務普惠均衡,出臺普惠托育試點政策優化方案,推進新型集團化辦學,新增中小學學位4000個以上,新建5個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全年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5萬套(間)、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8萬套(間)。

在加大力度實施交通綜合治理方面,地鐵17號線剩餘段、6號線南延將在年底前開通,建設麗澤商務區站、新龍澤站等軌道交通微中心。推進花園城市高品質建設,打造20條城市畫廊,全年建成20個無界公園,推進六環高線公園建設,實現溫榆河公園二期等濱水空間對外開放。

·重點·

京西地區

年內將新增一處濱水活力岸線

市發改委產業處處長李彬在會上透露,本市“兩園一河”協同聯動發展戰略全面啓動,今年年內,京西將新增一處永定河左岸S1線至新首鋼大橋1.3公里濱水活力岸線,打造市民休閒娛樂好去處。

據介紹,“兩園一河”中“兩園”分別是指園博園和首鋼園,“一河”即北京城的母親河——永定河。今年5月,本市提出努力將“兩園一河”區域打造成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河湖、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核心載體、水與城市活力共融的水岸客廳、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踐行“兩山”理論的中國式現代化樣板,實現“山水京西、活力永定”的新圖景。

李彬介紹,目前“兩園一河”協同聯動發展戰略全面啓動。據介紹,“兩園一河”協同聯動範圍爲沿永定河自軍莊至宛平湖約22公里河段,區域總面積約92.5平方公里,以永定河爲骨架由內向外構建形成濱水核心帶、文旅商體活力帶、產業滲透拓展帶的空間發展格局。本市統籌安排了水、綠、路、視廊互聯互通,活化利用永定河文化,文旅商體活力提升,強化區域協同和市場化發展,政策機制改革創新以及啓動區建設等6方面重點任務和82個重大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園博湖公交式輪渡項目,則將實現“兩岸”間坐船直達。“利用區域最好的綠色本底和最大的水域面積,屆時遊客可在園博園坐輪渡,10分鐘到達對岸的永定河休閒森林公園,遊覽永定河森林公園後可沿着堤頂路步行至首鋼園。未來,本市還將進一步謀劃利用原有的首鋼老灰渣線和豐沙線修建觀光小火車,打造兼具旅遊和交通功能的火車線路,使遊客可通過輪渡和小火車兩種交通方式,體驗‘兩園’間便捷舒適、有意境的連通。”李彬說。

城南地區

今年預計新增學位5500個

據市發改委地區處處長劉力介紹,今年城南地區預計新增學位5500個。劉力表示,上半年,城南地區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加速落地。在促進基礎教育資源擴優提質方面,北京八中亦莊學校、北京市十二中河西分校新建項目實現開工建設,房山區河北鎮中心校並校改造項目、北京第四實驗學校東校區通過竣工驗收,9月將實現開學招生,城南地區今年預計新增學位5500個。

在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均衡佈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新院區實現開工,豐臺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加快改建,房山區中醫醫院新院區住院綜合樓主體結構完工,城南地區居民就醫將更加便捷。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持續拓展,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完成全新改建。中國第一座完整呈現“梓宮、便房、黃腸題湊”葬制的漢代遺址重新實現對外開放,將打造成爲北京地區漢代文明展示中心。城市消費活力進一步激發,全市首家京東生活港開業,開業至今銷售額達3.5億元,成功打造首都商務新區消費新地標;方莊購物中心正式完成煥新升級並重裝亮相,打造“博物館式”購物新體驗;豐臺園博園合生匯項目、房山區山姆會員店實現開工,進一步豐富消費場景。

大興國際機場上半年旅客吞吐量達2606萬人次,同比增長9.4%,貨郵吞吐量同比增長14.1%,機場口岸進出口規模累計突破千億元;大興臨空經濟區再生醫學產業園基本完工,醫療器械產業園主體結構實現封頂;麗澤金融商務區入駐企業累計突破1300家;新材料基地加快打造首都“材料谷”,上半年預計實現產值89.23億元……上半年,城南地區重點功能區產業引領作用增強。

京北地區

溫榆河公園二期9月底前開園

據市發改委基礎處處長扈中偉介紹,今年9月底前,溫榆河公園二期基本建成。屆時,溫榆河公園面積將達到30平方公里,成爲本市最大的“生態綠肺”,成爲首都生態文明建設“金名片”。

據介紹,上半年,本市花園城市品質不斷提升,城市生產生活空間更加靚麗。在生態空間建設方面,溫榆河公園已開放12平方公里,今年9月底前將基本建成,形成約30平方公里、本市最大的“生態綠肺”,打造首都生態文明建設“金名片”。南苑森林溼地公園建成開放面積約853公頃,依託御道、水系、公園,推動南中軸地區功能重塑、品質改善和動力升級。城市副中心文化新名片——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正式面向公衆開放試運行,成爲北京首個以“館園一體”形式運行的考古遺址公園,構成集文物保護、生態涵養、文化體驗於一體的城市新空間。

在綠道建設方面,本市精心打造“京華綠道”品牌。城市公園環綠道、小西山“香八拉”綠道等加快推進前期工作,將有效串聯各類城市空間,更好滿足市民戶外徒步、運動健身、休閒消費需求。在花園式示範街區建設方面,本市圍繞懷柔科學城、中德產業園、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等重點產業集聚區支持一批花園城市項目建設,不斷提升區域生態環境品質。

在公園遊憩消費環境方面,奧北森林公園三期開園,南北向串聯霍營公園等9個公園,迴天地區實現500米內“見綠”“彩化”目標,多樣化消費場景進一步拓展豐富,助力打造中軸北端花園城市示範區。第九屆國際月季大會順利舉辦,大會期間接待遊客近10萬人次,助力月季特色產業發展。

迴天地區

240項重點項目補齊民生短板

市發改委“疏整促”辦治理處處長焦春生介紹,接續兩輪的“迴天行動計劃”共落地實施240餘個重點項目,大力補齊公共服務、市政設施等民生短板。在7年時間裡,“迴天地區”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院前急救呼叫滿足率、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等指標超過全市平均水平。

在公共服務方面,“迴天地區”累計增加學位22000餘個、普惠制幼兒園42家,新建學校堅持集團化辦學,先後引入清華附小、人大附中等17所名校名園,與西城、海淀等市屬優質學校“手拉手”結對共建,實現迴天居民家門口“上名校”。新建積水潭、清華長庚二期等三甲醫院,新增牀位1900餘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六街一鎮”全覆蓋,醫療設施便利度顯著提升。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迴天地區”建成了林萃路、科星路等重要道路,實施北清路、安立路等快速化改造,打通龍域環路等十餘條斷頭路。軌道交通從4條線路、12座站點,提升至6條線路、20座站點,公共出行更加便利。優化調整60餘條公交線路,實現“最後一公里”接駁全覆蓋。開通了國內首條通勤用自行車專用路,綠色出行成爲新風尚。在人居環境方面。“迴天有綠”構建大尺度生態廊道,建成投用奧北森林公園一二三期、回龍觀生態休閒公園等17處公園,增加公園綠地面積408公頃。42公里騎行綠道基本貫通,形成安全連續、覆蓋廣泛的“騎行+步行”網絡體系。

北京青年報記者 武文娟

編輯 辛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