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美國79年 戰國時代「子彈庫帛書」歸還大陸
▲子彈庫帛書。(圖/翻攝央視,下同)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戰國時代的楚帛書「子彈庫帛書」1946年被盜墓賣至美國,歷經79年的流浪,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將「子彈庫帛書」的「五行令」及「攻守佔」歸還給中國大陸,並由中國大陸國家文物局人員於18日凌晨將相關文物帶至北京。
大陸國家文物局2024年關注到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公佈了關於「返還非道德方式獲取文物」的政策性文件後,立即對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保存的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佔》啓動了追索工作。
基於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形成的紮實、完整證據鏈,還有以文物迴歸糾正歷史錯誤、推動雙方在專業領域的長期合作這一共識,經過多輪磋商,美方同意將文物退出館藏並返還中國。
大陸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在交接儀式的影片致辭中說,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向中方返還帛書《五行令》《攻守佔》,彰顯了其在文化遺產保護合作中恪守博物館倫理的努力,是中國主導制定的《青島建議書》以對話與合作推動歷史上流失文物保護與返還理念的成功實踐,「帛書迴歸後,將在文物原生環境中,得到更加全面、更爲系統的保護和研究,讓文物的價值得到更加準確、完整的理解和闡釋。」
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蔡斯羅賓遜在交接儀式上說,此次返還是一項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反映了亞洲藝術博物館對良好管理的關注,以及這些文物應與其文化和考古背景進行對話的理念,「返還協議爲亞洲藝術博物館開闢了新的、重要的研究途徑。在過去幾個月中,我們與中國合作伙伴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對話,有望面向未來開展合作。」
抗日戰爭長沙第三和第四次會戰之間出現了較長的間歇期,趁着防禦工事修建之際,長沙發生多起盜墓事件,其中,子彈庫帛書就是在1942年被從一座楚墓(子彈庫楚墓)中盜掘出土。
子彈庫帛書出土後幾經輾轉,被當時的古董商蔡季襄收購,第一卷也被裝裱起來。依據蔡季襄回憶檔案,1946年6月,受美國情報機關派遣入華的美國人柯強,以拍攝帛書紅外線照片爲由,託人將帛書帶至美國。
由於當時美國各界對帛書的價值認識不足,柯強未能將帛書賣出。此後,帛書第一卷被借存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而二、三卷曾借存在哈佛大學福格博物館。1964年,帛書第一卷借存到期,柯強將其售出,1966年被賽克勒醫生購得。
1987年,賽克勒醫生去世後,帛書第一卷最終歸賽克勒基金會持有。柯強所謂匿名「捐贈」的帛書第二、三卷,被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也就是現在的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持有。
「子彈庫帛書」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戰國帛書,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和首個典籍意義上的古書,對於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以及學術史、思想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子彈庫帛書分三卷,此次歸還的「五行令」和「攻守佔」爲子彈庫帛書第二卷、第三卷,內容分別是四時十二月的宜忌、攻城守城的宜忌。
「五行令」「攻守佔」將於2025年7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萬里同歸——新時代文物追索返還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公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