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戰國帛書照亮更多國寶回家路
社評5月18日凌晨,美國史密森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佔》從華盛頓飛抵北京,結束了國之瑰寶79年的海外漂泊之旅。今年以來,在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已促成40餘件流失美國的文物藝術品迴歸中國。此外,國家文物局表示,將繼續推動子彈庫帛書第一卷《四時令》早日迴歸。包括子彈庫帛書在內中國文物的成功返還,是中美正向交流的一段佳話,也爲更包容的全球文化治理提供了合作樣本。文物不僅是活着的歷史,也是打開歷史記憶的鑰匙。子彈庫帛書1942 年出土於長沙子彈庫楚墓,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戰國帛書,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和首個典籍意義上的古書,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這兩卷珍貴的帛書於1946 年通過非法渠道流入美國後,幾經輾轉被美國史密森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如今,美方將其歸還原主,是對中國文化遺產主權的承認,更是對中華文明價值的尊重。文物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歷史記憶的載體,子彈庫帛書不僅屬於中國,也承載着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珍貴片段。子彈庫帛書的回家之路,是由文明傳承的火炬手們照亮的。國家文物局於2023年底就子彈庫帛書的非法流失形成紮實完整的證據鏈,並與美國史密森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進行一年的密集溝通和協商,最終實現《五行令》《攻守佔》迴歸祖國。這一事件見證了中國在保護自身文化遺產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同時也是中美攜手合作的成果。曾爲帛書追溯奔走兩國的美國芝加哥大學夏德安教授、爲其返還仗義執言的加州大學羅泰教授等,他們與爲帛書付出半生心血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一樣,都是功臣。目前,帛書第一卷《四時令》的返還工作仍在進行中,希望在中美兩國的共同努力下,它的回家之路不再遙遠。歷史上,由於殖民勢力的影響,文物被徵用、盜掘、非法出口、販運,文物原屬國及其人民的文化權利和民族感情遭踐踏,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道醒目創傷。推動和促成此類文物返還原屬國,過去長期是一個難題。隨着近年來全球對殖民遺產和不公正國際關係的反思和認識深入,推動和促成流失文物返還原屬國漸成國際共識。文物的持有國與原屬國之間就文物保護開展合作,就文物返還開展對話,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守護人類文明成果。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估計,被掠奪並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國文物數量達 160萬件。中國於2014年和2024年分別在敦煌和青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問題發出中國聲音,有力地支持了國際公平正義,爲推動歷史上流失文物的保護與返還貢獻了中國方案。自2009年1月14日中美兩國首次簽署防止中國文物非法入境美國的政府間諒解備忘錄以來,兩國已合作成功實現20批次594件/套流失美國的文物藝術品迴歸中國。這些成果不僅是對中美兩國文物保護合作的重要肯定,也爲未來更多流失文物的追索與返還工作提供了經驗和信心。同時,子彈庫帛書的成功迴歸也給兩個大國的相處提供了積極啓示:儘管中美之間存在諸多分歧,但只要在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的基礎上加強對話與合作,就能夠攜手辦成很多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好事。目前,中國仍有大量文物流散在世界各地,這些文物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其迴歸之路任重道遠。每一次成功的歸還,都是對歷史傷痕的修復,對文明尊嚴的捍衛。文明因尊重而延續,因對話而繁榮。希望戰國帛書照亮更多國寶回家路。當這兩卷帛書今年7月在國家博物館的燈光下展出時,它訴說的將不僅是古老華夏先民生動的歷史,更有現代人類文明共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