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79載的子彈庫帛書迴歸中國,專家:我國首個就歷史上流失文物啓動主動追索案例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李萌 陳茜】5月18日凌晨3時55分,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子彈庫帛書第二卷《五行令》、第三卷《攻守佔》,結束在美國的79載漂泊,乘機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回到祖國。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霍政欣1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返還是中國探索通過“溯源研究+主動追索”的方式推動歷史上流失文物迴歸的新嘗試和新成就。
資料顯示,子彈庫帛書1942年於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遭盜掘出土,1946年非法出境流失。帛書分爲《四時令》《五行令》《攻守佔》三卷,多達900餘字,它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戰國帛書,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和中國首部典籍意義上的古書。對於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以及學術史、思想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此次返還的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佔》共計132件(組)。《五行令》由月名圖和文字組成,內容是按五行講述四時十二月的宜忌,在先秦至兩漢時期較爲流行。《攻守佔》上文字按順時針方向以圓圈狀排列,內容是關於攻城守城的方向、日期和時辰的宜忌。
《五行令》《攻守佔》在返還前由美國史密森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簡稱“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該館官網稱,上述帛書於1992年被捐贈給該博物館。儘管從未公開展示,但該館對其進行了記錄、研究、保護及科學分析。
據悉,史密森學會2022年4月發佈《關於共同管理與道德性返還的價值與原則性聲明》,對非道德方式獲取的館藏文物實施道德性返還正式成爲其收藏管理政策的一部分。在關注到該聲明後,國家文物局啓動子彈庫帛書溯源及歷史研究、追索返還工作,於2023年底就文物的非法流失形成紮實完整的證據鏈,2024年4月向史密森學會提交要求返還的備忘錄,正式啓動對《五行令》《攻守佔》的追索工作。
2024年,中國聯合18個文物原屬國聯合發佈《關於保護和返還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過其他非正義、非道德方式獲取之文物的青島建議書》(簡稱《青島建議書》),提出解決歷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這一國際性難題的原創性中國方案。
當地時間5月16日,國家文物局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接收美國史密森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佔》。
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蔡斯·羅賓遜告訴英國《藝術報》,這次返還“建立在與中國研究人員數十年合作的基礎上”。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16日在交接儀式的視頻致辭中說,亞洲藝術博物館向中方返還帛書《五行令》《攻守佔》,彰顯了其在文化遺產保護合作中恪守博物館倫理的努力,是中國主導制定的《青島建議書》以對話與合作推動歷史上流失文物保護與返還理念的成功實踐。
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在儀式上表示,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子彈庫帛書成功返還的佳話告訴我們,在平等、尊重和互惠的基礎上加強對話、推進合作,雙方就能夠攜手辦成很多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實事、好事。
國家文物局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副主任朱曄表示,子彈庫帛書的返還是我國就歷史上流失文物啓動主動追索的第一個案例,而且是成功的第一個案例。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霍政欣1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青島建議書》聚焦關於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過其他非正義、非道德方式獲取之文物的保護和返還問題,以歷史的視角審視此類文物的返還問題,通過強調合作溯源、保護和研究以及和文明交流互鑑,督促鼓勵各國和文物持有者認識到獲取此類文物的非正義性,並承認糾正這種非正義性是此類流失文物處理政策和方法。該建議書反映了近年來國際社會在該問題上的共識和發展趨勢,史密森學會近年發佈的“非道德獲取文物返還政策”也反映了國際博物館倫理的轉向。中方和美方在這個問題的共識不斷增加,直接促成了子彈庫帛書此次成功返還。
霍政欣認爲,歷史上流失文物的返還是目前文物追索返還的難點和痛點。此次中國方面先是通過學術研究,對子彈庫帛書的流轉經過進行了紮實的溯源研究,爲文物追索提供了極具說服力的證據材料,在此基礎上,通過與美方持有機構展開友好協商和談判,本着相互理解和促進交流的原則,最終達成了返還協議。這對於中國以及其他國家追索歷史上流失文物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目前,子彈庫帛書第一卷《四時令》由美國賽克勒基金會收藏。國家文物局還將繼續推動該卷早日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