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核,檢驗蔡賴能源轉型真假

臺灣零核了!

只是真正要問的是:然後呢?核電歸零次日,臺灣電力火力全開。超過九成電力,來自承擔最重使命的臺中、興達等燃煤、燃氣電廠,還加上去年底原該除役、燒超貴且髒燃油的基隆協和電廠。臺灣正面臨極嚴重,危及國家安全的能源安全。

目前火力發電,各廠各機,必然要超時運轉,卻沒空、缺人維護。再生能源,趕工建立的集中、大規模風場、光電場,不確定性和風險都只會更大。如此長期下來,除了讓臺灣更陷財務泥淖,其他人民健康和環境等代價,更是禍延世代。

掌權者既然立志廢核,本該從一開始就爲無核鋪設,以能源效率爲最優先,同時穩健發展再生能源的路徑。然而這十年來,節能與能源效率卻被嚴重輕忽。儘管國際間再生能源價格已隨技術提升和規模擴大而顯著下降,臺灣再生能源反因弊案叢生、胡亂取代農地,加上高昂成本與收購價格,被普遍認爲是牟利工具,以致被污名化。

蔡、賴團隊「推動」能源轉型,總愛提德國。德國的能源轉型關鍵在能源效率。其《能源效率法》設定目標,在二○三○年之前,每年減少五千億度電,大約相當於年總耗電量四分之一。其聯邦政府首先要求高耗能公司,提出能源管理系統、數據中心,以改進其能源效率。其再生能源也因此得以從二○○○年的百分之六點三,增加到二○二三年的百分之五十一點八。

此外,臺灣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都趨向集中、大規模,德國裝設的再生能源,總髮電容量超過一半屬老百姓所有。擁有的形式包括透過社區風能合作社、農家生物氣設置或家戶屋頂光電板等。如此多元、全方位發展,也就使得包括能源儲存和能源效率,很自然被列爲優先考量。

常聽到的一套說法是:德國自己廢核卻向法國進口核電,很虛假、很不道德!然從數據看出,德國即便二○一一年在一週內關掉了八座核電廠,仍一直是電力淨出口國。主要在於其有整個歐洲作爲緩衝,一方面全力發展再生電力,同時以鄰國電力填補斷續,而終能使再生能源的擴充,和電力的可靠性之間維持正相關。

能源效率已普遍被稱爲「頭號燃料」,因爲它實爲能源轉型核心,及所有國家所擁有最豐富的一項能源。依照國際能源總署的「永續發展情境」預估,接下來三十年在整體減排需求當中,四成要靠能源效率。目前有超過六成產生的能源都被浪費掉,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十年前蔡政府曾提到要學韓國「省下一座核電廠」,實際做的卻是在更新設備。而絕大多數機關、學校,也就不從最符合成本效益的能源盤查和分階段改進着手,而是「順應政策」花大錢換裝設備。以致節能經費花完了,在「數字」上也交出漂亮成績單,卻看不到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實際效益。

接下來,檢驗「能源轉型」真假,落實以成本效益爲前提的能源效率是指標;而能源盤查,則是有效落實節能和能效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