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智專訪》射淨零五箭 擘劃能源轉型

爲擘劃我國能源轉型新局,中研院長廖俊智上任後推出「淨零五支箭」,立足於中研院聚焦於社會難以做到的「關鍵」作爲。圖/本報資料照片

中研院建議之淨零科技研發推動策略

爲擘劃我國能源轉型新局,中研院長廖俊智上任後推出「淨零五支箭」,立足於中研院聚焦於社會難以做到的「關鍵」作爲,鎖定去碳燃氫、高效太陽光電、海洋能、地熱能、生質碳匯五大領域,利用科技助攻淨零。

他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能源議題應迴歸理性探討,務實、理性探討不同的科學,「特別是對於未來可能發展的技術,不要現在就事先排除掉」。

廖俊智指出,臺灣2023年用電量約2,800億度,當中包括核能約178億度、再生能源約200億度,其餘都是燃煤及燃氣,倘若將非電力能源轉換爲電力能源,2050年電力需求至少達到5,000億度,還不包括經濟成長、AI發展帶來的額外電力需求。

廖俊智反思,若這5,000億度都需使用「乾淨能源」,電怎麼來?無論是再生能源或核電,恐怕都無法完全彌補,因此必須理性探討,考量科學、經濟、政治、社會層面的可行性。

舉例來說,中研院與中油公司合作在宜蘭員山設置全臺首座深層地熱探測井,突破傳統地質量測與探勘的限制,設定4,500公尺目標深度,自2024年10月開挖以來,截至2025年5月底,鑽探深度已達2,500公尺。

據廖俊智描述,這如同尋找地面下的「黃金」,透過基礎科學,可瞭解地質結構、地質變化、地震的成因等資訊。

面對極具開發潛力的海洋能,廖俊智也將其視爲關鍵前瞻能源,因爲,全世界適合運用黑潮發電的地方並不多,臺灣周邊黑潮洋流動能較鄰近的日本、菲律賓強,且比較穩定,但多年來因須以錨定克服東海岸水深限制,並無太大進展。

「但我們認爲仍需要投入研究,你家裡有黃金,你不想辦法去把它撈出來嗎?」廖俊智直言,中研院團隊投入研究海洋能,完成開發黑潮發電的實驗型小型發電機組,目前正在進行實際海域測試與設備調校。

此外,對於去碳燃氫、高效太陽光電、生質碳匯等潛在選項,廖俊智透露,近期高效光電實驗成功,疊層式鈣鈦礦矽基太陽能電池效率值突破31%,正與產業界開始洽談合作事宜;去碳燃氫技術則預計於4年內放大規模,並於興達電廠進行MW級機組混氫發電試驗。

淨零減排是社會上大家都應做的事,中研院要做的更聚焦、難度更高的領域!廖俊智強調,過去臺灣學界、政府單位、社會較少談論這五類能源,但它們對淨零發展都非常重要,未來將會有不同程度的貢獻,現在就應開始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