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智專訪》串聯研產學 讓前瞻技術落地

中研院長廖俊智說,將來所有的臺灣業界都需要做到量子層級,現階段卻沒有業界投入,中研院現在帶頭開始做,是希望產業界未來順利接棒。圖/本報資料照片

「成就全球頂尖研究」爲法定三大發展願景之一的中央研究院,今(2025)年上半年公佈了兩項十分靠向產業的研究成果:國產下世代高效太陽能關鍵技術,量子電腦晶片製程科研成果,均由跨學組的關鍵議題研究中心負責。

中研院長廖俊智表示,這是中研院能幫忙產業界的面向之一:挑選基礎研究題目、又能對產業界產生關鍵帶動(impact),研究過程同時培育人才,未來可以帶着經驗到產業界,接棒往下做。

成功以8吋晶圓機臺製作高品質超導量子位元,已開發並測試多種晶片封裝與電磁屏蔽設計,能夠提供低雜訊、高精度的量測環境,有效提升量子晶片的性能與穩定度,這是中研院累積三年的量子電腦晶片新式製程科研成果,6月公開時也揭牌國內首座量子晶片製程研發平臺與量子計算測試平臺,將開放全國學研界合作使用。

中研院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的量子電腦專題中心執行長陳啓東特聘研究員指出,我國雖在半導體晶片製程獨步全球,但半導體晶片與量子晶片的製程及需求有顯著差異,突破製程穩定度與均勻性的技術關卡,爲當前量子電腦面臨的關鍵挑戰。

廖俊智指出,將來所有的臺灣業界都需要做到量子層級,現階段卻沒有業界投入,中研院現在帶頭開始做,是希望產業界未來順利接棒,所以量子科研最重要的一個面向是「量子製程」。

「這是臺灣的強項、製造是臺灣的DNA,因此中研院要專注於此」,廖俊智說,未來臺灣的量子製造將能在全球佔有一席之地。產業界現在基於川普關稅必須到海外設廠,「持續在臺深度研發才能根留臺灣」,這亦是中研院對產業能做的事之一。

再者,像是淨零,大家都想做、卻沒有人知道怎麼做,中研院和業界將緊密合作投入,去碳燃氫就和臺電積極配合、一起討論;「中研院該做什麼,產業界纔有用?」

除了超大型公司,臺灣產業界的研發普遍偏向市場及應用面,中研院則是堅守前瞻科學研究,廖俊智指出,兩者中間其實應加入大學院校,業界可以把個別題目交給大學團隊研究,尤其現有的160多所大學院校中,並不是每一所都一定要做到世界頂尖的研究,有些大學、特別是私立大學已設定自己的願景、自己的方向,就十分適合開發這類的產學研究案。

前述的下世代高效太陽能關鍵技術,成功開發國產的光-電轉換效率超過31%的下世代(疊層式鈣鈦礦/矽基)太陽能電池元件,有助於未來升級太陽能發電裝置,研發團隊就包括中研院、成功大學、清華大學、明志科技大學等。

廖俊智指出,這些大學已設定高效太陽能光電技術爲研究專長之一,研究過程也邀請產業界一起討論,中研院是國家級研究機構,鼓勵大家一起把臺灣學術環境建立好,領頭羊的做法之一是把中研院的資源開放給大學院校,譬如說,中研院的核心設施已經開放全國使用,院外的收費跟院內是一致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