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澧竣專欄/藏著400年歷史與工藝技法 帶你揭開葡萄酒瓶凹底的秘密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看到侍酒師單手握住葡萄酒瓶底凹陷,優雅伸展倒酒的模樣,是不是特別迷人?不僅掌握了葡萄酒流暢水線,精準在杯中注入適當的品酒用量,還能娓娓道來酒的風味特色,以及搭餐的各種細節,帥透了,這也是餐廳裡天天上演的live show。不過,葡萄酒瓶底的凹陷,真是專門設計來倒酒用的嗎?
也有消費者,覺得葡萄酒瓶越重,底部凹陷越深,這款酒就越厲害,不管是不是如此,視覺與手感的確讓人都有這種感覺,外表夠威風,至少在整排貨架上能選到這種酒瓶,心理便能踏實許多。
圖/AI生成
葡萄酒瓶的底部凹陷有個專有名詞「punt」,是古時玻璃工匠吹制玻璃時產生。工匠以一支稱爲punty(puntil)的金屬棒,將加熱成半流動型態的玻璃固定,吹制並旋轉成型爲酒瓶,連接punty的瓶底部位會留下一個凹洞,也就是「punt」,每家制造廠使用的punty不同,也就出現不同形狀的凹陷。
現在通用的750ml酒瓶容量,是當時一個吹制師肺活量所能達到的平均值,早期製作玻璃瓶的重鎮在歐洲,理所當然葡萄酒都是以750ml,美國也一直是以750ml爲單位,至於早期有些美國葡萄酒酒標示爲720ml,則是因爲當時美國規定酒瓶內容真實容量不得低於標示,加上玻璃製作有些微容量誤差,美國酒標才印製720ml。至於歐洲的烈酒一直是以700ml爲主要裝瓶容量,近50年至20年前轉變爲750ml是爲了外銷美國與其他市場。近20年蘇格蘭威士忌迴歸700ml,剛開始是因爲威士忌火紅後酒價高漲,加上日本威士忌習慣使用700ml也推波助瀾,小容量除了能調降價格,也迎合現代品牌營造尊榮感。2020年後美國開放700ml爲合法容量後,蘇格蘭威士忌與美國波本更無後顧之憂,使用700ml爲標準裝瓶。
雖然punt是製作酒瓶的殘痕,卻有着不少實用功能。比起完全平坦的瓶底,形成一圈的瓶底接觸面,能讓穩定度提高而且不易傾倒,凹型瓶底也讓酒瓶更能耐受碰撞與高壓,香檳與氣泡酒就受惠於這種瓶型,讓破損率大爲降低。葡萄酒在長期存放後,高單寧與顏色深的酒常會有沉澱,特別是耐陳年的波爾多常發生這種現象,酒瓶凹底也能讓沉澱物靜置於環狀瓶底,免於影響酒質口感,至於讓侍酒師拇指插入瓶底來優雅倒酒,應該不是punt原本用意,考古學家也發現,15-16世紀的酒杯與玻璃器皿也都有殘痕存在,比香檳正式商業化早上百年。但不管原因爲何,瓶底凹槽好處很多,連酒廠堆疊酒瓶時,瓶口與瓶底能互嵌,讓酒瓶平放時更緊密牢靠。
圖/AI生成
來自英國的哲學家Kenelm Digby被認爲是商用葡萄酒瓶的規格制定者,早期葡萄酒瓶有矮胖型、橢圓形、方形、或是爲了彰顯貴族王室身分,所做出的許多花樣造型,Digby先生在1630年代制定出具有錐形細瓶頸,且瓶底具凹槽的酒瓶。這些瓶子比當時其他生產者的堅固許多,而且以綠色與棕色作爲酒瓶出廠色,能阻絕光線對酒質造成損害,沒想到近400年後的我們依舊使用同樣瓶色。
有了制式酒瓶尺寸,就能有對應的封瓶物品,那就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軟木塞(Cork),這種易採集、能塑型、有彈性、還有一定耐久度的材質,早在希臘與羅馬時代就曾被用來當作陶罐的封口,不過未知原因之下,當時軟木塞並沒有成爲主流,反而是直接以陶土,或以石膏、蜂蠟、油脂等混合物來封住陶罐,中世紀時則多以亞麻布或皮革浸泡油脂後,覆蓋瓶口,再以麻繩綁緊,偶而以蜂蠟加強。直到Kenelm Digby推廣玻璃瓶加軟木塞這種組合,造就現代葡萄酒易於運輸與可以緩慢陳年的優點。而更新式的螺旋蓋與不同材質的木塞替代品,也將葡萄酒風味推向更多可能性的未來。
圖/AI生成
有了軟木塞,也需要有拔出木塞的器具,最早的開瓶器稱爲「worm」,單純在手柄中固定一條螺旋狀的金屬,使用者將螺旋鑽入軟木塞,直接用力拔出。軟木塞讓開瓶器變得不可或缺。
圖/AI生成
1800年代發明了單杆式開瓶器(single lever corkscrew)、市面上常見像蝴蝶的雙翼式(double hinged corkscrew),甚至兔子式(rabbit)等多種型態,現在更有氣壓式與其他各式各樣的新開瓶法。而侍酒師常用的是單杆與雙杆式(double lever corkscrew)開瓶器,雖然與早期造型不同,卻都相當輕盈便利而且實用。
圖/AI生成
葡萄酒瓶型雖然多樣,卻有幾種約定成俗的常用款項,不同瓶型可能與酒質風格有關。最常見的是Bordeaux bottle「波爾多瓶」,瓶身直挺有高聳瓶肩,適合厚重多單寧的陳年酒款,肩部可在倒酒的時候阻止陳年產生的酒渣進入杯中。Burgundy bottle「布根地瓶」有向下斜落的瓶肩,瓶身更寬圓,常用於Chardonnay夏多內、Pinot Noir黑皮諾或隆河的Syrah與Grenache等葡萄品種。Champagne bottle「香檳瓶」有厚重的瓶身與深陷的瓶底punt,這樣設計能承受更高瓶內氣壓。Alsace bottle「阿爾薩斯瓶」是高瘦版的布根地瓶,名稱來自法國Alsace區,也稱Rhine bottle「萊茵瓶」,有更窄的瓶頸,幾乎大部分德國白酒都使用這種瓶型,品種以Riesling以及Gewurztraminer爲主,因爲白酒沒有單寧而造成的沉澱問題,這種瓶型也常不做punt。以上四種瓶型最爲常見,其他如被戲稱「蛋蛋瓶」的Bocksbeutel,是德國Franken區傳統瓶型,據傳仿造山羊的蛋蛋形狀而來,這種瓶型不易滾動,非常有地區特色。
一瓶酒的總重量中,玻璃瓶約佔整體40%,在環保永續觀念高漲的現代,爲了減低碳足跡,許多廠商開始執行酒瓶輕量化政策,每瓶酒能減少100-150公克,除了厚度瘦身,也換成淺底punt,但基於消費者對沉甸甸酒瓶仍有難以割捨的迷思,推行起來仍有難度,但至少是立意良善的開始。
以手指插進punt倒酒雖然優雅,卻有穩定度上的風險,我現在旅遊多往葡萄酒產酒國,除了工作也像旅行,當地侍酒師服務時,多以整個手掌握住瓶身的方式倒酒,既方便又牢靠,展現侍酒師俐落自信更讓人心安。
別管酒瓶酒標了,一瓶酒好不好,大家細細品味杯中醇香來決定吧。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