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郁守護年輕人心願未竟 林靜芸接棒實現
記者黃楷元/臺北報導
整形外科名醫林靜芸出版新書,首度公開丈夫林芳郁罹患失智症的五年曆程,這位曾任三大醫學中心院長的心臟外科名醫,過往志業與未竟願景,也再次成爲社會關注焦點。
林靜芸接受ETtoday專訪表示,在回顧林芳郁失智照護的過程中,對於他一生所堅持的價值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她說,林芳郁是一位充滿俠氣與使命感的醫者,從心臟外科轉戰急診現場,再投身公署,致力醫療制度改革,從不戀棧權位,卻是哪裡辛苦哪裡去。
「這樣的人,不該隨着病情沉默,我希望他想做的事能繼續發揮影響力。」因此林靜芸表示,她與家人決定推動成立基金會,延續林芳郁生前未竟的理念與志業。
從弱勢病患到年輕醫師 林芳郁總在前線守護
林芳郁歷任臺大、北榮與亞東醫院院長,醫界地位極高,領導風格卻不以「高位」自居。林靜芸回憶:「他辦記者會時,一切就緒後他就會躲起來,因爲他覺得院長出現會吸引記者注意。但他希望焦點是團隊,而不是他。」
也因爲這樣,林芳郁所帶領的團隊,在他離任之後都能有人挺身承擔重任,留下穩固傳承。「他是一個很好的領導者,會放手讓你做,然後跟你說:出了事我會出來扛。」在林靜芸的新書發表會上,就有許多曾與林芳郁共事的醫界領袖現身相挺,並分享他們心目中的「林院長」。
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回憶,林芳郁在臺大醫院時,曾擔任光環耀眼的心臟血管外科主任,但他卻選擇主動卸下職銜,轉任急診部主任:「急診的病人是最弱勢的,但他願意放下權威與地位,走進那個現場。」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也說:「他是第一個坐在急診看病人的教授。爲了這個理想,我願意陪着他走下去。」
提攜後進、照顧年輕人,則是林芳郁的另一個鮮明特質。林靜芸回憶,林芳郁曾對她說過:「如果哪天你看到我拿着罷工的旗子陪年輕醫師上街,你不要緊張。」林靜芸問說你是院長耶,怎麼還去抗議?不怕被開除嗎?林芳郁的回答是:「如果制度對年輕人不公平,我就應該走在最前面,保護他們。」
▲ 在照護團隊的努力下,前臺大醫院院長林芳郁失智症的情況日益改善。妻子林靜芸醫師也正積極接手實現林芳郁未竟的夢想。(圖/林靜芸醫師提供)
親身受益於出國進修 林芳郁想讓更多人圓夢
林靜芸認爲,這樣的使命感是深植在林芳郁的DNA裡。他在宜蘭讀中學時期,就已經習慣與同儕共學、互助,「從年輕就相信:大家都好,纔是真的好。」
林芳郁曾在沙烏地阿拉伯與法國工作,但他總說:「那不是我的國家,我沒義務去改變。臺灣纔是我的地方,看到問題,我就要出力。」因此,回到國內,林芳郁特別關心臺灣外科醫師養成的危機。林靜芸指出,臺大外科過去是醫學院前十名才能進入的榮譽殿堂,但現在卻常招不到人,甚至訓練未完成就流失。「他覺得這樣臺灣會沒有人開刀,真的很憂心。」
林靜芸表示,林芳郁深知當年赴海外進修帶給自己的成長衝擊,因此一直主張外科醫師應有機會走出臺灣、吸收不同體系的醫療經驗。她透露,林芳郁過去擔任北榮院長期間,也曾向企業界募得2億多元經費,讓百位年輕醫師出國深造,效果良好。原本他規劃退休後要爲臺大外科做同樣的事,如今身體無法再親力親爲,林家決定代爲完成。
「退休前,他的心願是回臺大幫忙。現在我們已經捐出三千萬元成立基金會,專注在外科醫師的教育與支持。」林靜芸說,「希望大家請用疼我們的心,支持臺大醫院的外科,也支持全臺灣的外科醫師。」
延伸閱讀:
照顧失智林芳郁5年 林靜芸回憶最痛一刀仍淚崩
「撕開傷口不後悔」 林靜芸:有一天你會需要知道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