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長“三勸”讓院牆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李  剛

《人民日報》(

2025年01月20日

第 04 版)

“來叔,院牆能不能往裡讓一個腳掌?”去年12月4日,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高蓮村,鍾勝偉走進村民盧金來家,一邊比劃一邊說,“這樣,路就寬啦。”

“就難爲我一個?”盧金來語氣有點衝。

“咱們幾家都讓,我家頭一個。”鍾勝偉忙解釋。

“打開圍牆整體設計,爲的是大家好。阿牯是鄰長,我看說得沒錯。”盧金來的老伴打圓場。

“阿牯”是鍾勝偉的小名。2024年初,高蓮村創新基層治理“睦鄰制”,10至15戶爲一鄰,從村裡的黨員、致富能手、志願者裡選出36名鄰長,參與村裡基層自治相關事務。鍾勝偉是其中之一。

社會治理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

發揮人熟、地熟、政策熟的優勢,鄰長們在串門、拉家常中宣傳黨的政策,瞭解村情民意,調解鄰里矛盾,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

2024年廣東推進綠美鄉村建設,圍牆整治是一大難題。以高蓮村爲例,有的村民壘起兩米高的院牆影響美觀,有的村民院牆拐角突出佔道引發糾紛……

鍾勝偉到盧金來家,正是爲了村裡圍牆整治和美麗庭院改造。

“院牆美化,我舉雙手歡迎。”盧金來表態,“但是‘讓牆’,對門讓多少,我讓多少。”

難題回到了鍾勝偉這裡。爲了圍牆的事,鍾勝偉已是第二次來到對門的謝茶鳳家。

兩個月前,謝茶鳳家在菜地裡砌起了院牆,就在巷口,因此跟鄰居吵開了。

“我們家車咋進!”

“找村規劃圖,找宅基地圖。”

“叫村幹部來,叫警察來。”

鄰居不滿,謝茶鳳也不服氣,“這是我家菜地,不怕打官司!”

看到鍾勝偉,大夥叫他評理。

“你看啊,我這麼開車,是不是就蹭到牆角啦?”鍾勝偉蹲下來量了量道路寬度,兩手一擡,模仿着開車姿勢。

“院牆佔道,救護車可就拉不走病人啦……”

跟村民打交道,鍾勝偉的辦法是換位思考:發現真問題,把道理講到點子上,總能解決問題。

“確實沒想這麼多,阿牯的話在理。”沒幾天,謝茶鳳就改了院牆。

這回,又叫謝茶鳳讓牆,鍾勝偉做足了準備,揣着設計圖,又要來照片,“你看,別人家改好的院牆,綠植花卉、翠竹小亭……”

“娃娃該上幼兒園了吧?路寬了,上下學、跟小夥伴耍都方便。”看到謝茶鳳懷裡的孫女,鍾勝偉靈機一動。

瞅他的認真勁,謝茶鳳噗嗤一笑:“行!按你說的來,咱也學學‘六尺巷’。不過,阿牯你得給我設計漂亮點。”

實行“睦鄰制”以來,高蓮村累計調解鄰里矛盾糾紛23起,協調58戶農戶完成圍牆整治和美麗庭院改造。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睦鄰制’以羣衆爲中心,探索精細化管理與自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模式,走源頭治理、多元共治、和諧共享的基層治理之路。”仁化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偉傑說。

目前,“睦鄰制”已在仁化縣全域推廣,共選出鄰長2842名,初步形成“村—組—片—鄰”基層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