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胸科醫院:讓醫院科室的牆面會“說話”

治療包括哪些操作、怎麼聯繫醫護?市胸科醫院用文化牆傳遞暖意

讓醫院科室的牆面會“說話”

掏出手機,對準牆上二維碼——在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科病區走廊,患者陳先生的家屬添加了腫瘤外科主任成興華和護士長駱怡清的聯繫方式,“有問題、有建議,請您與我聯繫”。

正在術後康復的陳先生直言,小小一面牆,化解了病家最擔心的“失聯”難題,“醫護人員肯溝通、有底氣,是我們的福氣。出院後的飲食、運動,能直接獲得治療團隊的指導,也給了病人一個反饋、感謝的平臺。”

沿着走廊到深處,從成員們在“頭腦風暴”後凝練的“精微治瘤,向陽而生”科室核心理念,到電子科普屏、藝術名畫與手寫信匯成的留言樹洞,一面牆彷彿成爲一扇窗。

自今年3月推出“院科雙級文化牆”活動以來,“視覺之美”在胸科醫院被賦予了醫學人文的具象。

換位思考選取展示內容

6月上旬,胸科醫院腫瘤科“療愈之廊”完工,以綠色、藍色爲基調呈現的內容涵蓋該科室自1957年以來三代醫務工作者的薪火傳承。從護士站分別向左和向右,“技術精微軌”和“人文向陽軌”的雙軌道共生設計重構了醫療空間價值。

近年來,腫瘤科着重打造毫米級精準手術體系,“精微四術”技術圖譜模塊介紹了機器人手術、腔鏡手術等微創個性化多學科診療方案;而一幅梵高的《麥田裡的絲柏樹》,以自然與生機發揮經典風景畫的藝術療愈功能,呼應着“向陽”的暖意。

一步、一景,成興華說,腫瘤科往往讓人“聞癌色變”,但經過改造,也能成爲有溫度的治癒場。“這其實是一次命題作文。”他坦言,醫療機構不乏各類評選,但爲了科室文化牆“打擂臺”,還是首次。

第一步是換位思考。“如果自己住在病房,在活動受限的範圍內,想在走廊上看到哪些信息?”從患者的視角出發,三大模塊很快定下了,“第一,科室團隊有哪些人、怎麼能聯繫上醫生護士;第二,我要做的治療包括哪些操作、有什麼意義、值不值得;第三,環境優美才能心情舒暢,有利於康復。”最後,視角又迴歸了——“醫生也想得到反饋,單方面輸出信息可能有缺失、遺漏,能不能聽見病人的體驗,幫助我們下一次做得更好?”

從色彩、佈局,到材料選用、科內選址,大家也動了一番腦筋。“板材基本都是可移動、可重複利用的,而且治療技術和科普知識不斷更新迭代,所以我們考慮用電子屏幕的形式呈現。”

醫患溝通變得可視化

“其實剛推出活動時,我們還有些忐忑。”上海市胸科醫院黨委副書記李超紅說,大家忙着開刀、坐診,這場“自上而下”的評選,能否激活科室積極性?“結果出乎意料,和以前大多由醫院統一設計製作的展示牆不同,各科室呈現的風格百花齊放,也成爲醫護人員自我表達的窗口。”

在心內科,這樣的“窗”有兩扇:住院病區內以醫學科普爲主線,針對的是心血管常見疾病及介入手術,通俗易懂;導管室外,以歷史傳承爲主線,深度梳理科室發展脈絡。心內科還首創“介入耗材實物展示牆”,將抽象的手術器械與耗材直觀呈現,拉近醫患認知的距離,也讓冰冷的術語變得可觸、可感、可理解。

心內科副主任韓文正坦言,心內科微創、介入技術多,而手術談話時,醫生總說專業術語。“心臟、血管裡放了什麼,病人能不能聽懂?有一次,我們把支架模型拿來給家屬看,效率明顯提高。”如今,心內科病區走廊上設置了多個可拆卸的透明亞克力盒,裡面放置着左心耳封堵器、冠狀動脈內旋磨頭、人工生物瓣膜等耗材。

患者劉先生原本因爲冠心病住進病區,但看到文化牆上的腎動脈去神經消融術科普,特意諮詢了韓文正,“韓醫生對着牆上的腎動脈血管模型給我解釋,讓我很快放下心來,願意通過手術的方式來解決高血壓的老毛病。”

重新粉刷牆面後,韓文正還爲科室同仁留下一塊空白,“打算專門展示與健康日相關的科普話題,每到醫師節、護士節,我們也能‘自娛自樂’一下。這是大家每天上班的地方,沒想到一些小小的改變,就能得到更強的歸屬感。”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黃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