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高校大門要向公衆打開,不能讓“一關了之”成爲常態

在人間最美的四月天,一些地方的高校仍對校園採取不同程度的封閉管理,人爲阻斷校外人員自由出入,百姓對這種懶政行爲反映強烈。

我國重點大學很大比例是公辦大學,享受財政撥款。這些資金是全民對高等教育事業的託舉。面對百姓進入大學校園的合理需求,無論是參觀“夢中情校”,還是來一場“學術追星”,抑或僅僅是從學校穿行、在校園散心,高校都應主動順應、積極迴應,而不是緊閉大門、冷漠以待。

同時,大學作爲教學科研機構,也不能自居“象牙塔”,關起門來。作爲知識匯聚、思想碰撞、文化傳承的高地,高校理當秉持開放包容的姿態,竭力促進校內外的互聯互通。試想,一座大學連向社會公衆都不開放,又如何向世界開放?

大學維護校園秩序和安全的出發點沒有錯,但校園管理不是簡單關起校門,更不能讓“一關了之”成爲常態。封閉校門短期內能規避一些管理難題,但從長遠看,會阻礙高校與社會多元資源的共享共融,不利於知識傳播、文化傳承,以及高校服務社會功能的充分發揮。有關部門、地方和大學應打開校門,讓百姓都有機會自由出入大學校園。

針對校外人員過多可能影響校園秩序等擔憂,可參考一些高校成功且成熟的做法,細化完善規則,補齊監管設施等短板,加強與公安等有關部門協同,用更科學的方式實現校園“善治”。

(原題爲《高校大門要向公衆打開》)

來源:張建 孫鵬程/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