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辦成一件事”常態化服務企業和羣衆

近日,國辦印發《關於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常態化推進機制的意見》,標誌着這場發軔於基層、深耕於民生的改革實踐,經過3年多的基層淬鍊,正式從試點探索邁向制度化、常態化新階段。曾經“跑斷腿、磨破嘴”的政務服務舊景已成歷史,“一網通辦”“數據跑路”的新體驗融入日常。這場以“小切口”撬動政務服務現代化的改革,正成爲觀察中國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窗口。

改革成效的本質,是政務服務治理效能躍升。衡量改革價值,最終要看是否真正解決問題、改變生活。“高效辦成一件事”的成效,首先就體現在企業和羣衆“體感”的顯著變化上,例如企業開辦“一窗受理”半天辦結、教育入學在線提交電子證照“零跑動”……更深遠的改變,是市場活力的系統性激發。營商環境是企業的生存土壤,政務服務效率直接影響企業生存狀態。當企業開辦時間從半個月壓縮至半天,跨省遷移登記“屏對屏”15分鐘辦結,融資服務讓企業足不出戶對接金融資源,這些變化不僅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更釋放了市場主體的創新潛能。

這種轉變不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政務服務邏輯的根本轉變,即從“部門端菜”轉向“羣衆點菜”,從“材料堆砌”轉向“數據賦能”,“一類事”集成服務成爲常態、全國通辦成爲慣例。這一變革不僅優化了辦事流程,更重塑了政府與羣衆的互動模式。

效率提升的背後,是資源配置的系統性優化。過去,政務服務陷入部門各自爲政的困境;改革後,通過清單化管理串聯分散事項,跨部門協同打破信息壁壘。獲得感增強的核心,是服務邏輯的“用戶化”轉向。改革前,政務服務以“部門方便”爲中心;如今,每個“一件事”的設計都以羣衆需求爲起點,以羣衆滿意爲終點,這些改變的核心都是如何更加貼近羣衆、服務百姓。

可喜的是,2024年推出的21項“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已基本落地實施,2025年第一批12項重點事項正在加快推進實施中,累計辦件量超1億件。第二批9項重點事項日前也已經公佈。當政務服務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能辦”轉向“好辦”“易辦”,羣衆的笑臉就是對改革成效最生動的評判。“高效辦成一件事”的改革探索,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生動註腳。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改革每一步都在回答“爲了誰、依靠誰”的問題。當偏遠地區老人通過“數字政務門牌”掃碼辦成事,當流動務工人員異地提取社保金,當產婦和家屬在“出生一件事”中感受城市溫度……這些細節都詮釋出,政務服務的本質是爲人民服務,治理的最高境界是讓人民滿意。

這是服務型政府的突破性進展。過去政府被視爲管理型角色,改革後服務型特徵凸顯。從跨域通辦打破地域壁壘,到一網通辦整合資源,從秒批服務提升效率,到政策“計算器”精準推送,政府正從管理者轉變爲服務者。這種轉變不是職能調整,而是治理理念的深刻變革。

這是中國之治的現代化註腳。從“最多跑一次”破積弊,到“高效辦成一件事”推動系統集成;從數據共享破部門壁壘,到數智賦能促服務升級,這些微觀視角正折射出時代大局,以小切口推動大變革,以微服務普惠大民生,它讓我們看到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堅實步伐。

“高效辦成一件事”,讓企業和羣衆感受到溫暖,更探索出符合國情的政務服務現代化路徑。未來,儘管在實現數據共享徹底性、需求響應精準性等方面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只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以問題爲導向、以創新爲動力,這場改革必將繼續釋放治理效能,讓“辦好事”的過程溫暖人心,讓“辦好事”的結果惠及萬家,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注入強勁動能。

(作者:王蔚,系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政治學教研部〕主任、二級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