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城市先導應用場景落地老工人新村
要說近期上海的城市熱詞,“量子城市”肯定算一個。
簡單來說,“量子城市”就是藉助量子理論的“量子化”和“量子糾纏”概念,打造時空聯動、虛實相生的數字體系,是上海探索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超大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去年底,上海量子城市時空智能創新基地正式開啓,計劃落地28個應用場景。首批先導應用場景6個,其中,“美好生活掌中寶”“燃基智網”2個先導應用場景均在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即將於近日開展試點。
量子城市應用場景落地後,社區未來是啥樣的?爲什麼選在這樣一個老舊社區進行試點?
曹楊新村,是建於1951年的新中國首批工人新村。目前,曹楊新村老齡化率高達46.5%,老舊住房佔比80%。這些天然條件,似乎和前沿科技並不沾邊。
但在曹楊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許春輝看來,曹楊新村具有高密度的熟人社會網絡和深厚的集體認同感。這種社會資本,在社區數字化轉型中,成爲寶貴的信任資源,使得居民更願意嘗試新服務。同時,長期形成的社區參與傳統,也爲各類創新項目落地,提供了良好的羣衆基礎。
若將時間線拉長一點便可發現,曹楊新村始終是前沿風口的試驗田。僅近5年的數字化試點就包括:全市首批“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試點、全市首個“一鍵叫車”“刷臉叫車”便民服務試點、全市首個“區級線上解紛平臺”、全區首個爲老服務“一鍵通”項目試點等。這些試點多呈“小而美”,以特定羣體實際需求爲導向精準觸達。
這次的量子城市先導應用場景試點,也有前期的堅實基礎——
2023年,曹楊新村攜手上海市測繪院發佈全市首張“15分鐘社區生活圈地圖”,隨後推出2.0Pro版,打造“數據採集”+“輔助決策”一體化工作平臺,探索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數字孿生圈。
“美好生活掌中寶”正是量子城市爲應對老齡化社會需求,依託“15分鐘社區生活圈”場景設計的產品,對衣食住行等社區服務進行可及性、便利度、精準度的數字化升級。
這一場景依託“隨申辦市民雲”,構建“掌上生活圈”和“社區議事廳”兩大功能模塊。既有“掌上地圖”設施實時查詢、“數字集市”便民商業線上服務、“精準觸達”消息個性化推送功能,也有“聽我一言”居民建議反饋、“投我一票”需求及方案評選、“看我一眼”社區優秀項目展示等功能。
居民可以在手機上,通過VR看到各類社區服務設施的實景和活動空間,實時獲得活動信息等數據,並隨時反饋意見,選擇線上服務或線下參與。這些用戶行爲,反過來又向政府部門及規劃師提供了有效的改進路徑。
“燃基智網”則通過打造燃基智網賦能平臺,實時對城鎮燃氣開展“望聞問切”,可有效提升社區的燃氣安全。
眼下量子城市先導應用場景試點在即,街道已經頻頻接到居民電話:“試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想試試!”
曹楊新村的實踐或可說明,老齡化社區並非技術創新“窪地”,反而可能因迫切需求成爲試驗田。這讓記者聯想起同樣以老舊小區爲主的曲陽路街道、臨汾路街道,都有類似的數字化應用落地。
它們的共性在於:社區有良好的羣衆自治共治基礎,以需求倒逼技術適配;基層組織有創新執行力,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協同,降低創新成本,最終將頂層設計轉化爲具體場景。
(來源:解放日報)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