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首席觀察|曾剛:房地產風險化解是最突出的任務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提及貨幣政策,“適度寬鬆”定調不變,降準降息箭在弦上,樓市股市要穩中向好。而大力提振消費、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等,也成爲實現年內發展目標的關鍵所在。在首席專家眼中,《報告》有哪些亮點?宏觀政策實施的力度與節奏如何把握?如何平衡“穩增長”與“防風險”?針對諸多熱點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專訪了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同尤爲重要
“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對於貨幣政策的定調,《報告》與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述一致。
財政政策方面,則用到了“更加積極”的表述,同時赤字率按4.0%安排,比去年提高1.0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彰顯出持續加力穩增長的決心;赤字規模約爲5.66萬億元,比去年年初預算增加1.6萬億元,財政支出強度有保證。
回顧2024年,人民銀行堅持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立場,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支持實體經濟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場穩定運行。全年兩次降準共1個百分點,提供長期流動性超過2萬億元,並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開展國債買賣操作,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2024年人民銀行實現了利率調控框架的有效改革,年內兩次降低政策利率共0.3個百分點,引導1年期及5年期以上LPR分別累計下降0.35個和0.6個百分點。
不過也正因經歷了有力度的降準降息,進入2025年,市場對貨幣政策基調調整後的寬鬆預期較高,年初債市甚至出現搶跑苗頭,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被壓至1.6%以下。隨後,人民銀行通過暫停公開市場買賣國債、強調“防止資金空轉”等方式,引導市場逐漸修正預期,並表示將“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擇機調整優化政策力度和節奏”。
“政策實施的力度與節奏需注重精準性和前瞻性。”曾剛如是說道。貨幣政策應在年初適度寬鬆,通過降準、結構性工具支持實體經濟融資,同時避免短期內過度放鬆導致資產泡沫。財政政策則需聚焦重點領域,如基礎設施建設、綠色轉型和科技創新,確保資金高效流向關鍵環節。
曾剛強調,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同尤爲重要。財政政策可通過擴大政府投資和減稅降費,直接提振需求;貨幣政策則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爲財政政策落地提供資金支持。兩者的協調應避免“財政擴張、貨幣收緊”或“貨幣寬鬆、財政乏力”的錯配。
在曾剛看來,人民銀行在優化貨幣政策工具時,應注重結構性工具的創新與使用,如加大對中小企業、綠色項目的再貸款支持。同時,在穩匯率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之間,需要通過靈活調整公開市場操作和外匯政策,避免資本外流和匯率大幅波動,確保政策目標的平衡與穩定。
房地產風險化解是最突出的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提出,“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提振消費以及民營、小微企業等的支持”。而“穩住樓市股市”也是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總體要求之中。可以看出,在需求收縮、預期轉弱和地方債務風險等壓力下,在“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實現動態平衡,是當前宏觀政策必然要求。
正如曾剛說的,“穩增長是當前經濟復甦的核心任務,而防風險則是確保長期經濟穩定的底線。兩者需要通過精準施策和政策協同來實現”。
如何扶穩“天平”?產業之間、央地之間,都有“門道”。從“穩增長”來看,更加積極有爲的財政政策已然率先出手,4%的赤字率、新增政府債務規模顯著擴大,爲提升有效投資和提振消費提供了空間。曾剛表示,超常規政策工具值得期待,例如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用於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基礎設施建設和綠色轉型等領域。同時,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增加至4.4萬億元,需重點投向“兩重一新”項目(重大工程、重要民生、新型基礎設施),以帶動社會資本投入,形成投資乘數效應。
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消費市場穩定增長可爲經濟平穩運行提供重要保障,中國經濟需要大力提振消費,已經逐漸成爲共識。《報告》在介紹今年工作的十大任務時,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了第一位。曾剛對此建議,通過專項行動提升中低收入羣體收入水平,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併發放育兒補貼、優化休假制度等,釋放消費潛力。此外,創新消費場景,推動數字、綠色、智能消費發展,擴大免稅政策覆蓋範圍,促進入境消費迴流。
在“防風險”方面,房地產市場風險防範與化解是最爲突出的任務。當前,房地產問題是經濟運行中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去年一攬子增量政策的核心關切。今年《報告》對於房地產相關工作的部署也更爲細緻。例如,“因城施策調減限制性措施,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發揮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作用,繼續做好保交房工作,有效防範房企債務違約風險”“拓寬保障性住房再貸款使用範圍”。
曾剛指出,總體來看,2025年宏觀政策需通過財政、貨幣、消費、投資等多領域的超常規政策組合拳,既穩住經濟增長,又守住風險底線,爲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中小金融機構轉型升級纔是長久之計
金融穩定對於經濟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防風險”的重要一環,即在於金融領域。《報告》明確提出,一體推進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和轉型發展,綜合採取補充資本金、兼併重組、市場退出等方式分類化解風險;完善中小金融機構功能定位和治理機制,推動實現差異化、內涵式發展。
衆多舉措直面的,是當前中小銀行承受的不良攀升、資本充足率下降、經營困難等種種壓力。受企業還款能力下降及內部風險管理薄弱等影響,部分中小銀行不良貸款率已攀升至數個百分點;同時,區域經濟不平衡、業務集中度高及公司治理缺陷加劇了風險暴露,尤其對於農合機構和村鎮銀行來說,面臨着資本補充壓力大、市場化退出機制不完善等挑戰。
補充資本金是當前增強中小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手段,具體來看,短期依賴專項債與創新工具,長期需通過改革提升內生能力。中小金融機構的兼併重組則多發生在村鎮銀行與村鎮銀行之間、農商行與農商行之間,通過整合區域內的中小金融機構,實現優勢互補,可以降低運營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推動市場退出機制完善,有助於優化金融資源配置,避免“殭屍銀行”長期存在。
視線回溯,2019年以來,隨着包商銀行等個別中小銀行風險陸續暴露,中小銀行防範化解風險開始受到政策層面的關注。2020年,《中小銀行深化改革和補充資本工作方案》發佈之後,新一輪中小銀行改革重組、防範化解風險工作啓動,包括有序處置重點銀行機構風險、地方中小銀行整合重組、中小銀行專項債發行等。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之後,相關工作加速推進。
事實上,中小金融機構的改革化險,已進行多年並形成有效方法論。時至今天,已至“收官”階段,相關路徑與思路漸漸清晰。“風險化解只是短期的工作任務,而長期來看,推動中小銀行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纔是關鍵。二者缺一不可,否則未來又將有新的風險冒頭。”曾剛說道。
曾剛表示,完善功能定位和治理機制是中小金融機構轉型的關鍵。通過差異化發展,地方中小銀行可以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避免同質化競爭;而內涵式發展則強調提升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從根本上增強競爭力。
北京商報記者 嶽品瑜 董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