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周桐宇:優化個人徵信修復制度 滿足重點羣體信貸需求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潘亦純)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威達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桐宇提交了一份關於優化個人徵信修復制度的建議。她認爲,目前缺少針對個人徵信修復的細則,用戶缺乏規範、透明、便捷的途徑進行個人徵信修復,大量因爲臨時、不可抗力因素導致歷史逾期的消費者,在不良信息保存記錄的5年內,難以重新獲得優質信貸供給,不利於更好發揮消費信貸促消費的作用。

周桐宇在建議中提到,近年來,徵信投訴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主要集中在歷史短期逾期記錄上。以重慶爲例,疫情前徵信相關投訴數量僅爲幾十件,到2023年已增長至900多件,2024年更是突破1400件,同比增長55%。這些投訴中,94%集中在歷史短期逾期記錄,且投訴客戶中年輕羣體佔比高達52%,主要爲個體經營者、藍領和普通上班族等需要重點支持的薄弱羣體。

周桐宇分析,現行的徵信記錄年限“一刀切”政策,使得許多因短期、非惡意違約的消費者長期受限,難以獲得優質的信貸服務。這也導致信用修復騙局頻發,一些不法分子鑽監管漏洞,以“徵信修復、徵信洗白、反催收、鏟單”等名義,損害公衆財產安全,導致個人信息泄露。

爲解決年輕、薄弱羣體因歷史短期違約記錄導致借貸難的問題,周桐宇提出了三條具體建議。首先,重新審視不良徵信記錄年限,針對已按時履約的羣體適度放寬。應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羣體申請縮短不良徵信記錄年限。例如,當用戶正常履約還款超過半年,可申請取消2年以前的歷史逾期記錄,從而幫助其重新獲得低利率信貸支持,提升生活保障能力。

其次,建議出臺徵信報送口徑放寬的階段性政策,針對小額、短期的非惡意逾期行爲予以豁免。周桐宇提到,疫情期間央行出臺相關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個人經接入機構認定後,相關逾期記錄可不上報。建議延續性出臺爲期1-3年的階段性政策,允許金融機構基於自身情況決定對用戶逾期行爲的容差政策,給予用戶一定寬限便利。

最後,建議加大信用修復黑灰產的打擊力度,並推動完善個人徵信修復法規細則。一方面,針對打着“徵信修復”幌子的各類黑灰產,應持續加大打擊力度。另一方面,研究出臺個人徵信修復法規細則,積極鼓勵銀行、消費公司、互聯網平臺等開展試點,藉助規範化、體系化的行業監管及試點開展,全面擠壓黑灰產的生存空間。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