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丨代表委員解讀財政政策“如何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加大力度提信心 優化結構增效能

2025年,我國將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赤字規模與新增政府債券規模顯著擴大。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3月6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更加積極”是多年來首次出現的一個詞,可以理解爲持續用力、更加給力。

受訪代表委員與專家學者認爲,更大力度的財政擴張,既釋放出今年逆週期調節力度進一步加大的政策信號,也對如何用好用足財政資金帶來挑戰。今年財政資金將凸顯宏觀政策的民生導向,着力惠民生與促消費,築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的同時,積極擴大內需。今年我國還將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改善地方自主財力,推動地方政府主動刺激消費。

逆週期調節力度進一步加大

2025年,財政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赤字規模5.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赤字水平和赤字規模均爲近年最高。

財政赤字率是最重要的宏觀政策變量之一,通過確定的財政支出,表明我國政府應對不確定的經濟環境的信心與決心。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企業財務管理協會會長、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在當前內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的背景下,今年4%的赤字率意味着我國將採取超常規的逆週期調節政策,通過大力度的財政擴張來穩定經濟。

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也體現在新增政府債券規模上。2025年,我國全年新增政府債券規模將達到11.86萬億元,比去年淨增2.9萬億元。

“政府舉債增加公共投資不會威脅到政府債務可持續性。”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政府在增加公共債務和公共投資的同時,也因爲幫助經濟走出負向循環,提高了政府的稅收和諸如土地銷售收入、國有企業資產增值等方面的收入,提高了政府償債能力。

更大的政府債券規模,也將對發行工作帶來挑戰。“應統籌好各類政府債券之間的發行工作,全年發行宜保持平穩均衡節奏,避免政府債券集中在年末發行。”張斌表示。

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院講師汪峰向記者指出,預計專項債券、國債、特別國債的發行節奏有望靠前,超長期特別國債預計在二季度開始發行,發行節奏較爲平滑,而更大規模的一般國債將爲其他類型的國債“讓路”,錯峰發行。

大規模資金着力兜牢民生底線

赤字規模和政府債券規模的大幅增長,意味着財政支出強度將更加給力。據藍佛安介紹,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9.7萬億元,比去年增長4.4%,財政支出進一步擴張,將有力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支持方向上,財政資金將主要用於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

惠民生方面,今年轉移支付上更加給力。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廳廳長孫志指出,近幾年財政收支矛盾加大,但民生領域投入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從預算報告看,2025年將進一步完善民生政策,加大對教育強國建設、衛生健康、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支持,將改善民生與激發內需潛能結合起來。

促消費方面,財政部今年將新增實施兩項貸款貼息政策,分別對重點領域的個人消費貸款給予財政貼息,對餐飲住宿、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領域的經營主體貸款分類給予貼息。張斌認爲,兩項貼息政策具有槓桿撬動作用,從供需兩端提振消費。前者帶動了對終端產品的需求,後者將增強公共服務供給能力。

增後勁方面,今年將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包括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適當提高退休職工養老金水平、發放育兒補貼、持續提高低收入羣體補貼水平等。張斌表示,消費與投資相比是慢變量,從中長期看,支持和擴大家庭消費的政策將對擴大需求有幫助。

多位受訪專家學者還指出,今年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除了其中3000億元將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更多資金仍將用於中長期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如新能源基建項目、“卡脖子”技術項目攻關,緩解地方政府在長建設週期、長回報週期項目上的資金壓力。

推動地方從“補貼生產”轉向“刺激消費”

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是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今年將迎來推進。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今年將加快推進部分品目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並下劃地方,增強地方自主財力。

由於事權與財權不匹配,長期以來地方政府面臨“事多錢少”的困境。中央財政在稅收分配中佔據較大比例,而地方政府在諸多方面需要投資,如公共設施建設、兜住“三保”底線等,開支需求較大。

在增強地方自主財力之餘,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陽表示,這項改革還有利於減輕生產企業的資金壓力,有利於引導地方改善消費環境,積極拉動本地消費等。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副教授孫鯤鵬向記者指出,從消費稅徵收後移角度來看,徵收環節從生產端後移至消費端,地方政府收入將直接取決於本地消費水平,消費活躍地區將獲得更多稅收。這將推動地方政府從“補貼生產”轉向“刺激消費”,通過發放消費券、舉辦購物節、升級商業設施等方式吸引消費,形成良性循環。

責編:李丹

校對:王蔚

版權聲明

" Type="normal"@@-->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