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獨”力度持續加大,戰略定力不斷增強,兩會涉臺表述引島內輿論解讀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李萌 張晗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陳立非】每年全國兩會,涉臺問題都備受關注。尤其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的對臺方針,明確體現了大陸對臺灣問題的基本立場和政策方向,包括堅持一箇中國原則、“九二共識”,以及反對“臺獨”分裂等。島內輿論也通過這些主張,瞭解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

希望更多臺青到大陸看看

3月9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臺灣代表團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放團組會議。在媒體提問環節,多名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就近期兩岸熱點問題予以迴應。

“‘臺獨’分裂勢力阻擋不了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全國人大代表、全國臺聯副會長顏珂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去年臺胞到大陸達402.3萬人次,臺商、臺企也紛紛搶抓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機遇,紮根大陸。這些事實都充分說明,兩岸同胞要來往、要交流、要合作,是民進黨當局所幹擾阻撓不了的。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臺聯副會長陳雲英發言

對於臺當局上月宣佈禁止當地大學與大陸3所學校進行學術交流或合作,全國人大代表、全國臺聯副會長陳雲英認爲,這不會對有意到大陸發展的臺灣青年產生多大影響。她表示,現在大陸有292所高校招收臺灣學生,各地的學術研討會也有不少臺灣年輕人蔘加,只要臺灣青年懷有夢想、有所期待,他們仍會陸續來大陸就學。

全國人大代表、臺盟浙江省委會專職副主委陶駿表示,現在兩岸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島內還有不少人爲阻礙,一些臺灣年輕人較難獲取大陸動態,也就很難參與到大陸的創業創新。他支持兩岸青年在集成電路、工業軟件、生物醫藥、數字管理等領域攜手打拼。他呼籲臺灣青年展開胸懷,保持對新鮮事物的好奇,有興趣、有勇氣感受大陸的創業創新氛圍,積極地融入發展大局。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臺聯副會長周琪對記者表示,今年是臺灣光復80週年,也是臺灣正式建省140週年。他表示,臺灣的光復是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勝利,在今年這個重要的歷史時間節點上,希望能有更多的臺灣青年來大陸看一看,相信他們瞭解真正的歷史後必定會有所觸動、有所改變。

“中國臺灣省”說法引來大量轉發

大陸的重要涉臺表述成爲這幾天島內媒體關注的焦點。臺灣中時電子報注意到,中國外長王毅7日在全國兩會的外交主題記者會上表示,今年是臺灣光復80週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使臺灣重回中國版圖。他強調,臺灣地區在聯合國的唯一稱謂就是“中國臺灣省”,臺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過去不是,今後更絕無可能。這段話在島內引發高度關注。聯合新聞網稱,“臺灣地區在聯合國的唯一稱謂就是中國臺灣省”立刻成爲微博熱門關鍵詞,央視新聞隨後爲此配圖發文,侯佩岑、張韶涵、楊丞琳、歐陽娜娜、趙又廷等島內知名藝人也都紛紛轉發。

王毅7日在全國兩會的外交主題記者會上

臺灣《聯合報》9日稱,“兩高”發表的年度工作報告均提到去年制定實施“懲獨22條”。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表示,今年要深入反滲透、反間諜、反分裂、反恐怖、反邪教鬥爭,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及強化港澳臺僑同胞權益保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應勇回顧去年工作時,提及最高檢會同最高法、國家安全部等制定懲“獨”意見,堅決捍衛國家主權、統一與領土完整。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同樣引發島內諸多解讀。報告的涉臺表述段落全文爲:“我們要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攜手共創民族復興偉業。”臺灣《經濟日報》援引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振廣的分析稱,“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相較往年是不一樣的新提法,也會是今年大陸對臺工作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要推動兩岸交流、融合發展,就需要制度化建設。

臺灣《遠見》雜誌稱,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臺政策的表述字數增加到130字,其中顯示出大陸對臺態度的強硬轉變。該雜誌注意到,報告中明確指出“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但少了“和平統一”的表述,“這一立場對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深具影響”。文章稱,這表明儘管大陸視和平統一爲最符合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統一方式,是解決臺灣問題的第一選擇,但是如果“臺獨”分裂勢力、外部勢力挑戰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紅線,大陸也必定會採用武力在內的非和平方式推進實施統一大業。

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對臺政策穩中求進”

6日,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召開關於兩會的座談會。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寇健文稱,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瞭解,大陸對臺重點是在既有方向上繼續往前推進,“推進”是個關鍵詞。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賢認爲,報告涉臺段落將“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放在“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前,而過往大多會先談融合部分。臺“國策院”執行長王宏仁認爲,北京反“臺獨”的行動會越來越細緻。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劉性仁撰文稱,雖然報告涉臺內容字數不多,延續一貫涉臺政策,但展現出更爲務實、堅定和系統的戰略思維,展現出大陸在對臺政策上的穩中求進,在反對“臺獨”及外力干涉中加大力度,另外更加聚焦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制度建設與政策,“這些都是我們所必須關注的焦點”。他在文章中提到3點:首先,從報告內容來看,大陸對臺灣問題的戰略定力正在不斷增強;其次,涉臺部分既保持中央對臺一貫的原則立場和方針,也展現出新時期對臺工作的具體部署與策略調整,相當清楚地強調製度化建設;再者,外部勢力干涉指向性更爲清晰,也更爲重視,明確提出當前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主要外部挑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是從政策支持走向制度化保障的最佳寫照。大陸不只是鼓勵兩岸交流,而是要在法律、政策、行政管理等層面形成長期穩定的機制,這種制度化建設會產生相當的穩定性。文章稱,大陸正從階段性、政策性的對臺讓利,轉向長期性、制度性的融合發展。制度化建設意味着將爲臺灣同胞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更穩定的市場預期,真正落實同等待遇原則。大陸也將進一步優化臺胞在大陸的生活環境,使其享受與大陸同胞同等的權利和機會,增強認同感。劉性仁表示,從報告中看出,大陸對和平統一及把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緊密結合,強調臺灣同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作用,“顯然這是一種使命性的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