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持續用力、更加給力!財政部最新定調

中國商報(記者 王彤旭)日前發佈的《2024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全面回顧總結了2024年財政政策執行情況,並展望2025年財政政策。報告指出,2024年,各級財政部門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加力、提質增效,有效落實存量政策,推動出臺並紮實實施一攬子增量政策,狠抓預算執行管理,強化宏觀政策協同,有力促進經濟回升向好和高質量發展。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將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支出強度,優化支出結構,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強化財政科學管理,防範化解風險,嚴肅財經紀律,落實黨政機關堅持過緊日子要求,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爲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提供有力保障。

存量和增量政策加力落實

報告顯示,2024年,財政收入恢復性增長,比上年增長1.3%。各級財政部門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加大支出強度,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農林水、科學技術等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預算執行情況較好。

在財政支出方面,保持較大強度,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報告顯示,2024年,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84612億元,增長3.6%。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40720億元,增長6.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3892億元,增長3.2%。持續優化支出結構,強化重點領域支出保障。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2114億元,增長5.6%;教育支出42076億元,增長2%;農林水支出27045億元,增長12.4%;城鄉社區支出21742億元,增長5.9%;科學技術支出11505億元,增長5.7%。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教授李旭紅認爲,全年財政支出實現3.6%的穩定增長,表現尤爲亮眼。2024年,通過結構化、精準化的支出安排,財政政策有效平衡了穩增長與惠民生目標,爲經濟社會穩定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投資於人”的政策目標清晰,將進一步賦能於高質量發展。

2024年,存量和增量財政政策加力落實,助力經濟回穩向好和社會大局穩定。

報告顯示,財政部門組合使用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稅費優惠等政策工具,提升宏觀調控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按照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圍繞化風險、惠民生、促發展實施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在加快落實存量財政政策方面,順利發行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加快4萬億元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全面落實稅費優惠政策、管好用好增發國債資金。

在加快出臺一攬子增量政策方面,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加大對重點羣體保障力度、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研究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提升銀行穩健經營和信貸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

報告顯示,2025年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提高財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二是安排更大規模政府債券,爲穩增長、調結構提供更多支撐;三是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強化精準投放,更加註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四是持續用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促進財政平穩運行、可持續發展;五是進一步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強地方財力、兜牢“三保”底線。

同時,要重點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支持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大力提振消費;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着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大中央本級科技投入,全力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綜合用好稅費減免、就業補貼、穩崗返還等政策,拓寬就業渠道,支持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羣體就業創業;支持城鄉區域融合發展,支持高標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等建設,啓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加強財政科學管理。

“2025年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的定位,體現了政府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主動作爲與深遠考量。”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提高財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強度與加快支出進度,是應對當前經濟形勢、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舉措,有助於提升市場活力與信心。安排更大規模政府債券,能夠爲穩增長、調結構提供堅實的資金支撐,也體現了政府在優化債務結構、提升債務使用效率方面的積極努力。

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強化精準投放,更加註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彰顯了財政政策的人民性與前瞻性。通過精準施策,確保財政資金更多地流向民生領域、消費熱點和未來發展潛力大的領域,既能夠提升人民羣衆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又能夠激發市場消費潛力,爲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持續用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是保障財政平穩運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通過加強風險監測與預警、完善風險處置機制等措施,有效防範和化解了財政領域的潛在風險,爲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而進一步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強地方財力、兜牢“三保”底線,則體現了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關心與支持。通過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有助於緩解地方財政壓力,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與水平,確保基本民生、工資發放和機構運轉等“三保”支出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