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富星:用好用足更加積極財政政策

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0.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8個百分點,但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3.4%;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下降2.4%,但預算支出增長30%。與此同時,上半年經濟增長5.3%,爲全年實現5%左右的目標打下了良好基礎。從總體看,上半年財政運行平穩、靠前發力,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其他宏觀政策協同發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回顧上半年,財政政策呈現結構優化、力度加大、保障有力、風險緩釋等新亮點。一是主要稅種平穩增長,收入結構持續優化。從4月份起,稅收收入連續保持增長,罰沒收入等非稅收入同比增速下降,一定程度上優化了營商環境。二是財政支出強度加大、靠前發力。上半年支出規模、進度均高於去年同期水平,如新增專項債發行增長45%,中央預算內投資下達超過90%。三是重點領域保障更有力,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特徵明顯。上半年社會保障和就業、科學技術、教育、衛生健康支出同比分別增長9.2%、9.1%、5.9%、4.3%,均高於總體支出水平。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銷售超過1.6萬億元。四是切實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上半年發行新增置換債券3.8萬億元,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過2.5個百分點,緩釋了財政風險、提升了財政空間。

也要看到,財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一些結構性挑戰仍然存在。從收入看,在物價低位運行、房地產深度調整、國有資產資源盤活空間收窄等影響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偏弱。在收購存量閒置土地等政策支持下,雖然土地市場有所回暖,但仍需關注其持續性。從支出看,支出強度主要得益於政府債券支撐。從經營主體看,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1.8%,企業所得稅出現負增長,“內卷式”競爭導致部分企業增收不增利。此外,企業“搶出口”現象使得下半年面臨更大壓力。

預計下半年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如可能存在關稅等外部衝擊,還面臨國內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等挑戰。上半年財政政策在積極發力的同時留有餘力,僅政府債券空間就有7萬億元。但下半年財政增收壓力依然存在,維持較大支出強度面臨一定難度。爲此,財政仍需迎難而上、主動作爲,要落實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宏觀政策要持續發力、適時加力”“增強靈活性預見性”要求,既要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又要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推出增量政策。

下半年首要工作是加強財政資源統籌,用好用足更加積極財政政策,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以促消費爲重點支持擴大內需,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擴大消費需求,如繼續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強支持養老、育幼、文化、旅遊等服務消費。仍需緊盯老百姓的急難愁盼,繼續加強就業、社保、醫療、優撫等民生保障力度。同時,加快推進“兩重”建設和“兩新”工作,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擴大有效投資。其中,要繼續加快使用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儘早形成實物工作量,並用好政府債券、金融工具等項目資本金政策,更好發揮資金引導和帶動作用。此外,統籌專項資金、稅收優惠、政府採購和投資基金等政策,支持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和未來產業前瞻佈局。不容忽視的是,仍要持續用改革的辦法提高財政政策效能,不斷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大力推進財政科學管理、提升資金效率。

面對未來不確定性,要加強增量政策儲備,並打好提前量、及時推出。近年來增量財政工具較爲豐富,如盤活存量資源資產、增加特定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等,還可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增發特別國債或專項債、盤活存量地方債務限額、提前下達明年地方債額度等。除落實落細、適時推出積極的財政政策外,還要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加力支持科技創新、提振消費、小微企業、穩定外貿等。未來仍需加強政策間協調配合、打好政策組合拳,持續用力、更加給力支持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吉富星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