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改飼項目顯成效 創新模式助力農牧業升級

來源:環球網

2016年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下簡稱“自治區”)以“糧改飼”項目爲抓手,堅持“因地制宜、種養結合”原則,兼顧南北疆農牧業現狀特點,以畜定需,以需定種,有力地促進了種植業結構調整、土地流轉、優質飼草料種植收貯等工作,對提高牛羊養殖效益、增加農牧民收入、推動飼草產業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積極成效。

五措並舉強管理 資金保障促實效

一是自治區高度重視糧改飼工作,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確定1名分管廳領導親自抓,飼料飼草處具體負責落實,自治區畜牧總站與自治區優質飼草產業技術體系作爲技術支撐。

二是在項目任務資金分配上,綜合考慮各地(州、市)上年項目資金兌付情況、飼草種植面積、以及申報需求,按一定比例測算資金,堅持兌付快的多支持,兌付慢的少支持,多申報多支持,少申報少支持。

三是在項目實施中,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加強監督和指導,每年從8月底開始,督促指導各地搶抓農時,做好青貯玉米、苜蓿等收貯工作,同時建立週報制度,及時掌握收貯進度,瞭解項目實施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四是強化項目資金管理。要求各地開展實地驗收,經驗收合格後,方可撥付資金,保證項目資金安全、規範、有效運作,切實發揮資金使用效益。10月起,每週定期調度各地項目資金兌付情況,督促各地儘早兌付資金。

五是強化政策聯動,保障全區飼草供應。2025年,自治區財政安排1000萬資金,用於支持優質飼草新品種引種試驗評比、百千萬畝優質飼草高產種植模式示範、風沙地苜蓿種植示範推廣、抗旱、耐鹽鹼飼草種植模式推廣等,充分挖掘鹽鹼地等土地資源種草潛力,拓展飼草產業發展空間,增加優質飼草供給能力。

因地制宜探索發展新模式

自治區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種養結合”的原則,兼顧南北疆農牧業現狀特點,先後探索形成了“冬小麥+復播青貯玉米”一年兩熟模式、“兩灌一保”沙地種草模式、“草-畜-糧”鹽鹼地生物治理新模式、棉花秸稈飼料化利用模式等,多措並舉增加飼草供應。

“冬小麥+復播青貯玉米”一年兩熟模式

南疆光熱資源豐富,無霜期長,推廣種植“冬小麥+復播青貯玉米”一年兩熟模式,不僅能充分利用豐富的光熱資源,還能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產量和經濟效益。以1畝地爲例,小麥畝產平均450kg,秸稈平均450 kg,青貯飼料3噸。以市場價小麥2.4元/kg,秸稈0.7元/kg,復播青貯玉米0.3元/kg計算,1畝地可產生經濟效益2295元。

“兩灌一保”沙地種草模式

“兩灌”是指在苜蓿生長的兩個階段採用兩種不同的灌溉方式,第一個階段是建植至出苗後90d,採用微噴方式灌溉;第二個階段是成苗以後採用地下滴灌的灌溉方式。“一保”是指利用小麥茬進行苜蓿免耕保護播種。

該技術利用小麥收穫後的殘茬免耕播種,起到防風固沙的保護作用,根據沙地的特殊環境和苜蓿生長髮育特性,採用兩種灌溉方式,苗期採用微噴灌溉,其目的一是可以快速降低地表溫度、二是可以根據苜蓿苗期生長特點縮小輪灌週期,高溫季節可以每天灌溉一到兩次,灌溉深度控制在0~10釐米,這一點滴灌是做不到的,等苜蓿度過苗期後(約90天),根系入土40釐米以上,抗高溫和風沙的能力增強,微噴系統的使命已經完成,撤除地表微噴帶,啓用地下滴灌系統進行灌溉。在沙漠邊緣普通噴灌和滴灌技術無法建植的情況下,該技術可實現苜蓿保苗率90%以上。目前已在和田、喀什兩地區示範推廣“兩灌一保”種草面積10萬畝以上。

“草-畜-糧”鹽鹼地生物治理新模式

阿克蘇地區通過選擇種植田菁、飼用高粱等耐鹽鹼飼草,降低土壤鹽分含量的同時,增加牛羊飼草供應,再以畜禽養殖廢棄物、農田秸稈爲主要原料,採用高效好氧厭氧兼用微生物發酵菌種,覆膜堆肥發酵生產有機肥,代替化肥改善土壤質量,提升鹽鹼地基礎地力後種植糧食。

棉花秸稈飼料化利用模式

近年新疆棉花種植面積穩定在3500萬畝左右,棉稈理論產量年均可達1000萬噸,實際可採收量500餘萬噸。目前,全區較大的棉稈飼料化加工企業主要有新疆鍀匯塬現代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新疆萬和飼料有限公司、精河縣天北牧業草料種植專業合作社等10餘家單位,主要通過揉絲粉碎、生物發酵等方式開展飼料化利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飼料糧消耗,有效解決人畜爭糧問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農村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