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助力全球抗瘧事業 蓋茨基金會合作項目成果顯著
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報道 記者 張寒玥】8月12日,在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的一場媒體研討班上,一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截至2023年,全球瘧疾病例達2.63億,約60萬人因此死亡,其中80%是5歲以下兒童。
中國,這個曾每年報告3000萬瘧疾病例的國家,已於2021年正式被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爲“無瘧疾國家”。從“重災區”到“消除瘧疾典範”,中國不僅走出了一條特色防控路,更以技術創新、藥物研發、模式輸出爲全球瘧疾防控注入力量。
技術創新:破解戶外蚊媒傳播難題
“瘧疾是與貧困深度綁定的‘被忽視疾病’,全球抗瘧亦面臨着多重挑戰。”蓋茨基金會健康創新與合作副主任龔文峰直言,全球瘧疾病例數持續攀升,抗瘧資源投入增長陷入停滯。更嚴峻的是,瘧原蟲對青蒿素類藥物的抗性不斷增強,導致瘧疾致死風險不斷上升。
“控制瘧疾的核心是阻斷傳播鏈,而按蚊作爲瘧疾的重要傳播媒介,是防控的關鍵靶點。”南方醫科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陳曉光指出。隨着殺蟲劑濫用、按蚊生活習性改變,傳統蚊媒防控手段逐漸失效,尤其戶外蚊媒監測難、防控難的問題,成爲全球抗瘧的難點。
作爲蓋茨基金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大挑戰項目”的核心成果,陳曉光團隊研發的“黑箱”蚊媒監測裝置,正爲這一難題提供着解決方案。這款形似小型儲物櫃的設備,集成365nm光波誘引、光觸媒釋放二氧化碳、加熱模擬人體體溫等多重技術,可精準誘捕按蚊,並通過紅外檢測實時記錄蚊羣數據,再無線傳輸至雲端平臺。“在海口爲期3個月的現場測試中,我們捕獲84隻日間按蚊、28只夜間按蚊,首次通過實證數據證實按蚊‘野棲化’趨勢,爲戶外防控提供了精準依據。”陳曉光介紹,該裝置已申請PCT國際專利,未來將搭載太陽能供電系統,適配非洲偏遠地區,爲全球戶外蚊媒防控裝上“眼睛”。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邢萍團隊,則從“傳統智慧”中挖掘創新方向。“中國抗瘧歷史中,燒艾草驅蚊是民間經驗,屠呦呦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更是經典案例。”邢萍表示,團隊搭建AI藥物篩選平臺,從6萬餘個化合物中初篩出200餘個候選物,再從174個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測試,最終發現6個高活性驅蚊分子,其中5個源自蔥、蒜類天然產物。“這類天然化合物對人體無刺激、對環境無污染,且在實驗中,岡比亞按蚊未出現任何抗藥性,有望轉化爲效率更高、價格更低的民用及公共衛生驅蚊產品。”
另一項技術突破則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王四寶團隊——其研發的解脲沙雷氏菌Su-YN1菌株製劑,爲“綠色抗瘧”提供新思路。這種天然共生菌發現於雲南騰衝,可阻斷瘧原蟲在蚊子體內的繁殖過程。“在半現場實驗中,該製劑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70%。”龔文峰補充說道,蓋茨基金會正支持團隊將其開發爲糖餌、緩釋顆粒等野外適用劑型,未來有望實現“不殺蚊子卻阻斷傳播”的生態友好型防控,避免傳統殺蟲劑對環境的破壞。
研發突破:向“一劑抗瘧”目標邁進
“理想的抗瘧藥,應當向着實現‘一劑服用,防護四周’的目標邁進——這需要滿足低劑量、低毒性、高可及性,且價格足夠低廉的需求。”研討會上,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首席科學官張儒民以“瘧原蟲視角”,解析着抗瘧藥物研發的核心發展方向。
他指出,當前全球抗瘧藥面臨兩大核心困境:一是瘧原蟲對青蒿素類藥物的耐藥性持續增強,導致治療效果下降;二是現有藥物大多需要連續服用,患者依從性差,在醫療資源匱乏的非洲地區,容易出現漏服、斷服等問題,直接影響治療效果。
針對這兩大痛點,GHDDI團隊歷時8年攻關,最終篩選出“736”“10559”兩款候選分子:“這兩款分子的優勢顯著,幾毫克劑量就能維持28天的抗瘧療效,並且瘧原蟲對其產生耐藥性的概率極低。”張儒民透露,團隊目前正進一步優化合成路線,通過簡化工藝、降低原料成本,力爭將單劑藥價降至“半瓶礦泉水”的水平,讓貧困地區患者用得起。
“藥物創新不能停留在實驗室,必須打通‘從研發到應用’的最後一公里。”龔文峰指出,蓋茨基金會不僅支持藥物研發,更在世界衛生組織(WHO)認證、國際採購體系對接等環節提供援助。以昆藥集團爲例,2023年10月,其研發的雙氫青蒿素磷酸哌喹片通過WHO預認證(PQ),成爲全球公立市場的抗瘧新選擇;2025年1月,該藥物首次通過全球基金採購,批量運往布基納法索,爲全球抗瘧藥品供應鏈“補位”,讓中國創新藥真正抵達需求最迫切的地區。
經驗輸出:從“1-3-7模式”到全球健康賦能
在消除瘧疾的進程中,中國積累了豐富實踐經驗,這些經驗對非洲、東南亞等瘧疾仍流行地區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我們總結出一套獨特方案——‘1-3-7模式’效果十分顯著。”談及中國參與全球抗瘧的實踐,相關負責人龔文峰介紹道。他所指的“1-3-7模式”,是中國消除瘧疾的核心經驗,具體爲:1天內上報病例、3天內完成審覈、7天內落實擴散控制。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模式在國際推廣中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經本土化改造後轉化爲可複製推廣的政策方案。
2018年,由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所、坦桑尼亞依法卡拉衛生研究所聯合主導,蓋茨基金會提供支持的“中-坦瘧疾防控合作示範項目”正式啓動。該項目將中國“1-3-7模式”與世界衛生組織“檢測、治療、追蹤”(T3)倡議深度融合,最終調整爲“1天內分析病例數據,7天內開展社區檢測和健康教育”的新機制,即“1-7模式”。此外,項目還爲坦桑尼亞搭建起實時電子病例報告系統,並系統培訓基層衛生工作者,幫助他們熟練掌握蚊媒監測技術,從硬件建設到人才培養全方位提升當地抗瘧能力。
如今,在坦桑尼亞的120餘個村莊裡,已有約30萬民衆受益於該項目,項目干預地區的瘧疾患病率顯著下降。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正牽頭將這一“1-7模式”推廣至贊比亞、塞內加爾等更多非洲國家,爲瘧疾高負擔國家探索更有效的防控方案提供支持。
近年來,全球健康事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瘧疾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控進展受到威脅。在此背景下,中國在抗瘧領域的創新實踐意義愈發凸顯。從青蒿素的發現與應用,到“黑箱”監測技術的推廣,從“1-7模式”的成功實踐,再到“一劑抗瘧”藥物的研發突破,中國正加速從全球抗瘧事業的“參與者”轉變爲“貢獻者”,爲完善全球健康治理體系貢獻着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