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販零食進軍“折扣超市”,能否靠“低價高質”成功突圍?

伴隨頭部品牌迅速拓展,量販零食行業向“紅海市場”轉變,同時迎來發展瓶頸,轉型成爲重中之重。量販零食企業鳴鳴很忙集團日前宣佈推出“趙一鳴省錢超市”,新增百貨日化、文具潮玩、烘焙、雞蛋等多元化產品。與胖東來、盒馬等企業類似,鳴鳴很忙也有30款自有品牌上線。

事實上,面對行業競爭加劇,各個量販零食品牌不再侷限於傳統零食店,零食有鳴、愛零食、零食優選、萬辰集團等都已推出折扣超市業態。業內人士稱,零食店以及社區零售行業迎來一次新的機遇,“更加有品質的商品+更加合理的價格”成爲新的發展方向。

行業轉型:邁向折扣超市業態

2月17日,鳴鳴很忙舉辦“2025鳴鳴很忙省錢戰略發佈會”,推出自有品牌產品,宣佈零食很忙、趙一鳴零食雙品牌升級,3.0店型全面鋪開,並推出“趙一鳴省錢超市”。新京報記者在現場注意到,與傳統店鋪相比,新店型增加了短保烘焙區,增設了鮮食鮮奶及低溫凍品專區,滿足社區居家日常所需。

據鳴鳴很忙創始人趙定介紹,3.0店型將重新評估門店使用空間,從空間利用率最大化來設計。“零食店2.0實現了SKU(最小存貨單位)數量的‘產品多’,接下來,鳴鳴很忙將圍繞‘從人羣到場景到品類’的深度洞察,增加品類,給門店業績增長帶來新的動力。舉個例子,過去一個品類我們提供看起來很多SKU,實際上顧客可感知的細分品類並不豐富。現在我們將通過洞察顧客的真實需求,挖掘更多細分品類,顧客會感覺買到了真正想要的產品。”

同時,折扣超市正成爲量販零食行業擴張的方向。2024年12月,萬辰集團宣佈,旗下品牌“來優品”將發力“省錢超市”。據瞭解,其省錢超市面積300多平方米,比其他品牌的折扣超市面積更大。店內銷售零食水飲、速凍品、米麪糧油、個護家清、調味品等,收銀區還配置便利店常見的烤腸機、蛋撻機、咖啡機等。

在長期關注零售行業的魔方雲銷諮詢創始人任小東看來,量販零食的本質是“社區硬折扣”,是便利店的加大版本。此前該模式叫作“量販零食集合店”,現在叫作“省錢超市”,未來可能就是一個品牌名。“這裡的關鍵不是從業者把自己叫什麼,也不是競爭對手把自己叫什麼,而是是否能持續吸引消費者進店,爲消費者生活場景提供基於品類的總成本領先解決方案,順便把體驗價值做滿、做多,這纔是正解。”

來優品品牌創始人周鵬表示,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省錢”是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共同需求。消費者的需求是迴歸產品,而加盟商的需求是“少投多賺持續盈利”。在這樣的供需及行業現狀下,來優品從人羣收入金字塔模型分析得出,山姆、開市客(Costco)等品牌聚焦20%的中等收入羣體生意,而80%的大衆市場仍然存在供給空白,這是一個需求廣泛但尚未解決的問題,也是企業機會。

更早之前,2024年6月,零食有鳴帶頭試水超市業務,在成都開出首家批發超市。經過2個多月測試,零食有鳴批發超市驗證了單店模型,8月底正式開放加盟。休閒食品企業三隻松鼠收購的愛零食也已入局超市賽道,2024年12月7日在“大本營”長沙落地愛零食硬折扣超市首店。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消費大數據研究院教授、執行院長陳立平指出,當前零售業面臨消費預期弱、節約意識強、行業競爭激烈等多重挑戰,行業發展環境變化。上游生產壓力持續向零售端傳導,“面臨這些挑戰,零售業這幾年一直都在轉型和自救。”

自有品牌戰略:低價引流與品質提升

洗髮水、啤酒、花生油……過去一年,零售行業明星企業胖東來的這些自有品牌產品成爲“網紅爆款”。此外,盒馬、山姆、奧樂齊等零售品牌紛紛推出自有品牌產品,引發消費者關注。而自有品牌產品的風,也在零售界“刮”起來。

消費者對商品品質和性價比的追求愈發顯著,成爲零售市場的新風向標,自有品牌則是重構供應商與零售商之間利益分配的關鍵。《中國自有品牌發展研究報告(2024-2025)》顯示,2022年至2024年,平均每家零售商每年新開發的自有品牌產品數從83個增長到111個,再到142個,年均更新率高達80%。自有品牌產品成爲各個商家的必爭之地。

鳴鳴很忙產品經營總監李芳介紹,其自有品牌之路將朝着兩個方向努力。“首先,追求極致性價比,就是我們的‘紅標’系列。其次,追求更高品質,就是我們的‘金標’系列。我們要做的事情是,讓價格增長的速度遠遠低於品質提升的幅度。”

零售業競爭激烈,由於缺乏差異化優勢,“價格戰”屢見不鮮。因此,零售企業實施自有品牌戰略,進行特色經營,是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根據萬辰集團方面發佈的內容,自有品牌開發將是接下來重點戰略之一,將產品品質、價格做到極致,滿足消費者生活所需。未來將陸續有來優品自有品牌產品,以及“超值”“超省”兩系列的商品問世。

任小東認爲,在社區,生鮮供應鏈對生鮮商品的經營管理,對烘焙商品的工廠化改造、研發型驅動等,都極大影響了“社區硬折扣”的可複製性。而在“社區硬折扣”自己的零售品牌化完成之前,做自有品牌開發這條路,充滿了坎坷,很難規模化,很難被消費者心智所接受。

併購整合:市場集中度加速提升

行業頭部品牌的戰略動作,本質上是在重新劃定競爭賽道,其供應鏈重構、業態創新和標準制定行爲,既可能帶來行業效率提升,也可能加速市場集中度提升。

申萬宏源、華泰證券等機構分析,2023年—2024年,量販零食行業進入加速整合期,區域性品牌逐步向全國擴張,頭部企業如萬辰集團、趙一鳴等通過併購和規模效應占據優勢,行業集中度提升趨勢明顯。

其中,零食很忙與趙一鳴零食實現合併,萬辰集團自2022年開始整合了來優品、好想來、吖嘀吖嘀等多個品牌。

2024年10月28日,三隻松鼠宣佈,全資子公司安徽一件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擬合計投資不超過3.6億元,收購湖南愛零食科技有限公司、未來已來(天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安徽致養食品有限公司的控制權或相關業務及資產。其中,湖南愛零食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成立,是一家量販零食品牌。愛零食還控股了成都本地連鎖零食品牌“恐龍和泰迪”、貴州量販零食品牌“胡衛紅”、陝西零食品牌“零食泡泡”。

有行業觀察人士指出,2024年以來,量販零食行業整合、洗牌加劇,頭部企業加速全國化佈局,第一梯隊比第二梯隊規模優勢顯著。雖然行業頭部已經觸及萬店規模,但是量販零食在國內地理分佈並不均衡,呈現“南多北少”特徵。目前行業競爭激烈,正處於併購整合與擴張階段,未來有望邁向寡頭時代。

經過5年來的市場一線調研,任小東確認量販零食第一階段總量在7萬家以內。他認爲,大概率在2025年下半年,量販零食的“品類殺手”模型就會走向終局。但從接下來的第二階段來看,通過“量販零食+”的形式,延續過去的“品類殺手”邏輯,定位在社區商業的商圈店型,量販零食會長成一個社區折扣“商業新物種”。

任小東指出,如果量販零食品牌不能真正從供應鏈優化上改善零供關係,真正從大單品打造、品類管理、空間管理上打磨自己的精細化零售技能,而是把重心放在依靠市場地位,重新玩起過去傳統零售商跟品牌商的博弈手段,那麼過去KA(傳統商超)的結局,就是未來量販零食的結局。

新京報記者 王子揚

編輯 李嚴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