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相爭 何苦為難陸配與藝人

大陸國臺辦日前舉行記者會,披露海基會近日致函海協會,希望協助大陸配偶註銷戶籍並提供證明,大陸國臺辦表示不會「助紂爲虐」;除了陸配事件之外,近日陸委會與文化部也針對逾廿位臺灣藝人並完成調查,也引發議論。兩岸政治相爭,真有必要以犧牲人民權益或查辦人民爲祭品?

今年我方要求在臺定居的陸配限期補繳「喪失原籍證明」,否則就註銷當事人臺灣身分。此一要求是否公正,自然須接受公評和檢驗。

陸委會說明,此乃因爲前往大陸辦理除籍證明的陸配,有被大陸公安、公證等部門刁難,不配合開立,已有數十位的案件向政府陳情。但孰令致之?真要說刁難,是否我方刁難在先?

陸配問題,是兩岸無法迴避的高難度政治議題。陸配除籍證明本是小事一樁,端上臺面,要適切處置,除法律、人道等層面,及強而有力的社會條件外,更要站在陸配的立場,瞭解陸配切身的感受,保障其正當的權益,實現他們來臺對民主自由的期望。因此,處理過程中我方固然面臨許多壓力,大陸同樣也面臨如何合理處置的難題,有些難上加難!但「心」纔是律條解釋的砝碼,不是嗎?

處理兩岸問題,政府得找出一套能修復信任及重新定位的兩岸政策,避免意識型態的操弄、或是淪於黨同伐異。這需要無私、包容與大度,始有可能讓統或獨、溫和或激進,各種不同的主張或信仰,都可以在臺灣社會和平共處。只有如此,纔是真正的民主信仰與社會價值。

陸配站在兩岸交流的第一線,本可扮演緩和兩岸緊張氛圍的試金石,如今卻被推向兩岸政治對抗的第一線,演變成雙方又一波新爭端。民意期待兩岸和平,陸配更希望兩岸和平,兩岸都應謙卑共處。陸配除籍證明事件,應在主體性與尊嚴、安全、和平之間,尋求一個更合宜的解方。

陸配隻身來臺,相夫教子、勤苦一生,政府應提供他們必要的人權保障與合理的生活照護,避免加深無謂的管制與限縮。陸配問題關涉民主、自由、人權、公義,然政府對陸配的待遇、措施與「警惕」,與一般外配顯然有別。陸配是兩岸關係的一道門,處理得當,或可從中找到消弭兩岸政治恩怨的出路,甚或找到解決政治紛爭的道途;處理不好,將會留下一盤難解的殘棋,讓兩岸關係持續僵局,兩岸人民心理的距離也愈來愈遠。

陸配事件尚未落幕,文化部又於昨天表示,已完成對藝人轉發央視「臺灣必歸」貼文之行政調查,提醒遵守相關法令;陸委會也告示,這次調查重心在和中共黨政軍的合作行爲,調查結束後已完成對藝人的告知(誡),目的不在懲處,而是讓藝人下一次有理由拒絕。

其實,藝人往大陸發展,由於其量體遠大於臺灣,儘管有時容易被現實的局勢所困,變得無奈甚至無感。我們不會、也不該要求他們默而不言;但「言之必可行也,然後言之;行之必可言也,然後行之。」此爲人人所可具的信守,亦爲國人對國家應有的德限。

綜言之,無論陸配或藝人,均有助兩岸和解與融合。政府可以做些提醒,甚至強化一點愛國、愛鄉土教育,但也要確保他們正當合法權益。兩岸關係要高瞻遠矚,得提升雙方的政治視野與競爭格局,才能帶來好結局。唯有交流、對話、互信與合作,凝聚善意和感情,開創彼此的善意循環,纔可能相向而行、相互壯大,那纔是兩岸發展的最高價值,兩岸人民的共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