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若衝突 在臺投資美科技巨頭會伸援手嗎?美報告給答案
美國「安全與新興科技中心」(CSET)近日發佈一份報告,分析17家曾支援烏克蘭的美國科技公司與臺灣之間的關連。(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在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初期,許多美國科技公司迅速採取行動。微軟協助基輔防禦俄國惡意軟體,亞馬遜幫助烏國將資料遷移至雲端,SpaceX啓用星鏈衛星網路服務支援戰場通訊等。這些多爲自願性、無償性質的企業行動,重塑私部門在現代戰爭的角色。今天發表在日經亞洲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國大科技公司雖在臺灣擴展業務,但隨着矽谷與中國大陸保持更深遠關係,危機時這些大企業不見得會援助臺灣。
日經亞洲刊出美國智庫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科技中心」(CSET)研究員佈雷斯尼克(Sam Bresnick)的文章,他指出,隨着臺海局勢升溫、臺灣與中國大陸爆發衝突的風險升高,不清楚美國科技巨頭在未來衝突中是否會像支持烏克蘭般支持臺灣。
「安全與新興科技中心」(CSET)近日發佈一份報告,分析17家曾支援烏克蘭的美國科技公司與臺灣之間的關連。調查結果發人深省。儘管包括Google、微軟、亞馬遜與蘋果等公司近年來擴大在臺灣的業務佈局,但它們在臺影響力仍相對有限。即使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大多數公司仍繼續維持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遠比與臺灣的更深遠,這可能限制了它們在危機中協助臺灣的意願與能力。
臺灣對美國科技公司而言是一個重要據點。Google是報告中對臺灣進行最多綠地海外直接投資的公司,資源投入涵蓋雲端運算基礎設施與研發設施。蘋果公司與近50家臺灣製造商合作生產其產品。微軟近期啓用在臺首座資料中心,並與經濟部合作投資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研發設施。亞馬遜承諾在臺投入數十億美元進行新投資,6月啓用首座本地資料中心。這些舉措反映了精明的商業判斷。
然而整體而言,這些企業在臺投資規模仍然有限。更重要的是,這些公司大多仍與中國大陸保持更緊密的商業、供應鏈與研發關係。這種不對稱性引發一個急迫的問題:如果北京對臺動武,這些美國科技公司是否會像當初支援烏克蘭那樣援助臺灣?或者會考量在中國大陸的經濟利益與政治風險,而選擇袖手旁觀?
當初促成企業介入烏克蘭的條件,在臺灣並不存在。俄羅斯入侵時,美國企業在俄國幾無利害關係。此外,西方社會對烏克蘭的壓倒性支持,也讓援助烏克蘭在聲譽與政治風險上都相對安全。臺灣則情況不同。若發生衝突,儘管全球可能出現支持浪潮,但多數國家並不承認臺灣主權,這會使情勢更加複雜。雖然美國科技公司在臺灣的佈局比在2022年前的烏克蘭更大,但它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遠大於當年對俄羅斯的依賴。
佈雷斯尼克提醒企業與美國、臺灣政府都不應將「聰明的商業投資」與「戰略準備」混爲一談。單靠在臺北設立的雲端基礎設施或研發中心,難以保證企業在戰爭中挺身而出,尤其是當這麼做可能危及其在深圳、北京或上海的營運時。因此,美國與臺灣政府不能等待矽谷屆時會像對烏克蘭那樣伸出援手。臺美政府必須立即採取行動,調整公部門對私部門的獎勵機制,讓科技巨頭能在關鍵時刻支援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