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人物》閃耀在人類羣星中的千古篇章 楊振寧逝世陸學術界悼念
楊振寧於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103歲。圖爲2019年11月2日拍攝的楊振寧。(圖/中新社資料照)
「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興趣和能力,還需要機遇」,這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首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在學術界撼動地位的名言。楊振寧今(18)日因病在北京辭世,享嵩壽103歲,其於1956年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也締造他在國際科學界的學術成就。
1922年,楊振寧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楊克純是北京大學數學教授,在抗戰中,楊振寧在西南聯合大學完成物理學學位,並在1945年赴美深造,在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在那裡與李政道展開長期合作。
時間來到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這項理論後來被證實爲自然界四大基本力的重要基礎,對粒子物理與標準模型的建立具有里程碑意義。也因此,兩人因此共同獲頒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爲史上首位獲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
除科研成果卓越,楊振寧也爲大陸科教事業作出傑出貢獻,1971年他首次回新中國訪問,被譽爲架設中美學術交流橋樑第一人,他更他親自募集資金設立「對華教育交流委員會」,持續資助大陸學者近百人到美國進修。1998年,楊振寧受聘爲北京清華大學教授,爲物理學等基礎學科的發展,以及學校人才培養,傾注極大心血與貢獻。
「爲什麼書中寫着圓旋轉力量會向着圓心?我的直覺說那是不對的! 直覺和書本知識有衝突,是最好的學習機會。」一一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楊振寧
隨大陸學術人才輩出,楊振寧也漸漸淡出幕前,2023年楊振寧罕見露面,並談及「對人生意義的理解」時,他更分享道「這個中國文化傳統幾千年了,是要講做人的原則,是立德、立功、立言」,楊振寧當時解釋道,「我想,德者,就是做人的原則。」他也分享,「我這樂觀的地方,是因爲中國文化傳統的影響,而這個影響,還將要繼續發揮作用。」
而楊振寧逝世,北京清華大學今日也沉痛悼念,「楊振寧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傳奇,是心懷家國的永恆迴響,『寧拙毋巧,寧樸毋華』是他的治學態度,也是他人生的態度。正如他鐘愛的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楊振寧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閃耀在人類羣星中的千古篇章。」
回首楊振寧一生,橫跨中美兩地,是學術界的傳奇人物,也是大陸近代科學發展的重要象徵,其逝世消息,更讓大陸網友紛紛在社交平臺哀悼其嚴謹的學術精神,更拿下微博排行榜熱門第一,楊振寧對學術的貢獻,也爲華人在物理學研究的學術地位與影響力,續寫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