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人物/建大楊銀明 不怕貿易戰

國際知名輪胎品牌建大工業總裁楊銀明。聯合報系資料照

中美貿易爭戰與國際地緣政治局勢變化,臺灣傳產通常是海嘯第一排。國際知名輪胎品牌建大工業(2106)總裁楊銀明表示,目前事業主要受到美國關稅與大陸廠商競爭影響,後者影響爲甚,面對逃避不了的挑戰,他決定「該戰就戰,不能退」,而這條路要慢慢走。

建大工業於1962年創立,1990年上市,2024全球輪胎排名28名,目前員工12,500人,2024年營業額爲342億。

「我的一生就是建大的縮影」楊銀明說,他自臺大化工系畢業後至美國留學,剛好民國60年臺灣經濟起飛,正當許多同學回臺打拼時,他選擇到美國賓州的自行車公司Chain Bike Corporation上班一年,而那一年對後來建大發展很重要,他表示,去美國上班是抱持學習精神,希望藉機融入美國,瞭解美國企業經營,藉由關係賣輪胎是目的。確實在當時建立關係,所以建大輪胎才能打進美國市場。

楊銀明於1974年正式在建大輪胎上班,1990年代開始西進在大陸布點,深圳廠在1992年投產,深圳設廠後營業額飛快上升。後來也到印尼、越南。目前在歐美地區生產輪圈、倉庫銷售,輪胎產能主要以東南亞爲主。

楊銀明說,建大輪胎的經營理念就是「誠信、品質、服務、創新」;願景是能達成全球前二十大輪胎公司;佈局策略次「臺灣運籌、全球佈局、各地深耕」;並以「第一次就做對、做好」作爲品質策略;生產上則是以腳踏車胎(小胎)到輪胎(大胎),且「由小養大、保小擴大」。

建大輪胎的發展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縮影,楊銀明細數歷史,從石油危機、經濟泡沫危機,到現階段全球化變局、中國大陸崛起進而有內卷現象,很多國家告大陸傾銷,特別美國對中國大陸輪胎告傾銷,導致外銷通路受損,後來鮭魚返鄉返臺,但因臺灣取得土地波折,因此乾脆把廠放到越南、印尼,越南生產工業用車胎、卡汽車胎,印尼生產自行車胎、機車胎。

「決策也要帶點運氣」楊銀明說,不論當時在深圳買地,堅持到現在不賣地,反而當地土地價值翻倍;還是美國對中課徵輪胎稅之際,選擇到東南亞投資,現在回頭看,決策穩健且成功,除了提升產能、也規避關稅。

經營的挑戰接踵而至,楊銀明說,過去幾年臺灣遇到困難只要好好做就能克服,當時取代日本、歐洲與美國很都順利,但現在狀況不一樣,遇到川普對等關稅,加上中國競爭,逃避不了。

「一直要思考:要戰嗎?怎麼戰?現在設備、元件都要跟大陸買,臺灣市場太小、在臺灣生產又面臨電費高問題,怎麼辦?…」種種問題都是楊銀明考慮的內容,最後他決定迎接挑戰,他認爲在大陸市場跟當地廠商比處於劣勢,但如果在國外市場的話,立足點一樣,因此鎖定直接與外國競爭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