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印度智慧製造 上銀、達明參戰衝機器人
達明機器人以「AI視覺協作型機器人」技術,爲臺灣工具機系統導入智慧應用創造新典範。展出TM AI Cobot標準負載機種「TM5S」搭載正負0.03mm高精度與5kg有效負載,臂速高達4 m/s,特別適用於貼標、3D 取放、去毛邊與鎖螺絲等高速重複性任務。結合其高速與視覺智能特性,成爲推動工具機產業智慧升級的最佳代表之一。
上銀展出HIWIN直角座標機器人,其以高精度、高剛性和三維空間靈活配置著稱,結合創新結構設計與軟硬體整合,提供全方位智動化解決方案,成爲高效生產線的關鍵推手。
上銀展區介紹SCARA四軸手臂,具有四個自由度,主要應用於電子組裝、取放以及汽車自動化產線。上銀佈局印度市場爲透過當地代理商,其代理商合作超過20年,所有產品皆爲臺灣製造,代理商則在印度負責庫存、產線規畫並提供在地服務。上銀看好自動化題材,疫情過後,人力尋找不易,尤其技術工,且年輕一代更傾向辦公室工作,全球持續推動自動化趨勢,機器手臂可24小時持續工作,相較於人力一天8小時,更具優勢,促使印度客戶加速導入自動化,也使得產能大幅提升。
印度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方面,印度總理莫迪2014年甫上任,即推出「在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數位印度(Digital India)及技能印度(Skill India)等政策,其中鼓勵在印度製造的部分聚焦各大產業,期能提升印度製造業實力,吸引外商前往投資設廠,創造就業機會。具體途徑包含消除外人投資障礙、改善經商便利性、加強基礎建設與提升勞動力品質。
2020年爲緩解疫情帶來的衝擊,印度政府更大舉推出三大激勵措施(PLI、SPECS及EMC 2.0),最重要者爲總額高達66億美元、在2021年再加碼10億美元的「大規模電子製造」生產連結激勵計劃(PLI for Large Scale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臺灣三大蘋果手機代工業者鴻海、緯創及和碩都將獲「大規模電子製造」PLI獎勵。爲持續推動製造業發展,印度政府持續推動Make in India和PLI政策。甚至將補助產業的範圍擴大。
鑑於印度在地缺乏電子零組件供應體系,政府推出電子元件及半導體制造業促進計劃(SPECS),編列約4.3億美元預算,將電子及半導體產業技術列爲優先發展項目。最後是電子製造聚落2.0(EMC 2.0),主要目的爲吸引電子製造投資,建立電子製造羣聚園區的公共基礎建設,並提升現有工業區之公共建設。目前印度政府規劃的智慧製造園區,則預計設置在德里-孟買工業走廊(DMIC)。
在印度智慧製造相關領域產業商機當道,本次印度形象展規畫的「電子製造區」即邀請到鴻海集團展出。鴻海已在印度生產蘋果手機,印度生產的蘋果手機已佔蘋果全球產能的14%至21%。除了生產蘋果手機以外,2025年印度內閣已批准鴻海集團和印度HCL集團合資興建半導體廠,投資金額達新臺幣131億元。於2027年投產,規畫生產筆電與手機用晶片,是臺印共同合作打造供應鏈的成功典範。
鴻海同樣參展印度臺灣形象展,印度當地主管也提到,雖然鴻海展區無實體產品,但展覽體現瞭解鴻海富士康在全球包含印度的最新佈局以及新策略, 公司的策略已從過去的「3+3」升級爲「3+3+3」。前兩個爲三個工業(Industries)的電動車(Electric Vehicles)、健康醫療(Digital Health)、機器人(Robotics),以及三個技術(Technologies)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術)、半導體(Semiconductor)、新時代通訊(Next-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最新的「3」爲結合最新平臺(Smart Platforms),包含Smart Manufacturing、Smart EV、Smart City。
鴻海同樣強調,當地不只有手機產業,更有EV、半導體等集團佈局,鴻海在印度亦有12個廠區,爲佈局重點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