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民間交流暫停呼吸 不利和平

2024年海峽兩岸藝術交流。(中新社)

強化國安的賴清德總統17條發佈後,目前政府各部門、綠委及綠營側翼,正以恫嚇營造寒蟬效應,以不修法的方式,讓臺灣民衆視兩岸民間交流爲畏途。但民進黨有所不知的是,當兩岸民間交流暫時停止呼吸,那恐怕也將斷送兩岸和平生機。

近期大陸忙着與美國交手,我方則先是提出赴大陸宗教交流建議先報備,又宣佈福建泉州富美宮蕭府太傅金身來臺遶境未申請,已違法令,繼之官員表示,正查臺灣藝人配合大陸發表政治言論,已鎖定20多名藝人;綠委則指對岸滲透小媒體作爲統戰平臺;教育部長鄭英耀則是真心話大冒險,強調如果要他說的話,他反對臺灣各校與大陸學術間的交流。

目前朝小野大,大罷免仍在進行中,綠營深知如推動緊縮兩岸交流的有關修法與立法,必遭國民黨與民衆黨反對,於是以恫嚇來達成自我審查,暗示到對岸從事交流、參與大陸活動,就是替中共背書、傷害臺灣利益,讓民衆知難而退,不想去大陸交流。

雖然政府一再強調,不反對兩岸民間交流,是反對設有政治目的交流,但從勸說報備起,似乎準備替兩岸交流、藝人言行,設下諸多指引,感覺民進黨政府心中,想讓兩岸民間交流,全面朝向事前許可制,達成兩岸民間脫鉤,替實質的兩國論打下基層基礎。

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大陸民間武統論高漲,兩岸官方的相互指責更蔓延到雙方民衆,中美相互對抗,但連美國都知道兩邊經貿脫不了鉤,民間交流不能斷;賴政府卻帶頭想讓兩岸民間零交流,大陸所舉辦的活動或有統戰目的,但民間交流是強化基層相互理解、深化民衆連結的重要管道,對臺灣而言,更可獲得更大的頂層目標:就是兩岸和平,有助於抑制武統聲浪。

兩岸交流如有傷害臺灣利益,目前諸如《刑法》、《兩岸關係條例》等皆有規定,綠營沒必要再以恫嚇手法無限上綱,健康管理兩岸交流,也不應該是原則禁止,例外才許可。大買美國武器可換得一時兩岸和平,但維持兩岸民間交流,民衆有來有往,可獲取更長久的和平,而且比軍購廉價許多,這是對臺灣的政治體制、民衆生活方式,最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