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真能脫鉤?紐時:民進黨願承受高昂代價但臺商赴陸仍有誘因

臺灣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左)3月3日拜訪華府,與美國總統川普(右)共同召開記者會,宣佈加碼對美國投資。美聯社

紐約時報7日以「臺灣真的能在經濟上脫離中國嗎?」爲題報導,臺灣醞釀逐步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但這條路的代價高昂且極爲困難,中國不僅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也是臺企投資與製造重鎮。對此,專家認爲,臺灣執政黨希望被華府視爲可靠盟友,即便這代表需承受短期經濟代價,未來臺灣對中銷售科技設備仍會是臺美摩擦來源,這也凸顯臺灣在兩大強權下夾縫求生的處境。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認爲,臺灣執政黨民進黨希望被華府視爲可靠盟友,「即使這代表必須承受短期經濟代價」。

但臺灣若要將經濟重心從中國轉移,恐怕得付出高昂代價。數十年來,幾乎所有臺灣企業的對外投資都流向中國。臺灣最大的企業,包括臺積電與鴻海都是靠在中國製造的投資與對中銷售而壯大。

紐時報導描述,兩岸經濟緊密連結過去在臺灣被視爲遏止中國進逼的「嚇阻力」,同時也是中國對臺施加影響的管道。

近十年來,部分臺灣企業開始重新思考對中國的依賴。美中貿易緊張與新冠疫情也讓臺商減少對中投資。

儘管如此,分析人士指出,兩岸經濟要完全脫鉤仍極爲困難。中國依然是臺灣出口的最大買家,尤其是半導體產品。與此同時,臺灣也仰賴美國在政治與軍事上的支持,以抵禦來自北京的壓力。

紐時指出,儘管美國建置了一張控制網,阻止中國購買或製造高階晶片,但去年華爲的設備中仍被發現有臺積電的晶片,此事激怒了美國官員。臺灣主管機關上個月將華爲、中芯國際等納入出口管制名單,臺灣企業若要向這些公司出口戰略性高科技貨品,必須先申請並獲得許可證,這項規定就是朝切斷晶片流向中國邁出的一步。

紐時認爲,未來臺灣與川普政府的互動中,對中銷售科技設備可能仍會是摩擦與協商來源。

然而,即使臺灣面臨來自外部的脫鉤壓力,仍有強大誘因使企業持續前往中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