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重組牽動港口裝卸量 丹絨阿帕斯有馬士基撐腰年增15.4%

▲聯盟重組後國際主要港口貨櫃裝卸量增減出現不少變化。(圖/港務公司提供)

記者張佩芬/綜合報導

今年爲海運聯盟重組,彎靠港口變動大,讓全球主要港口裝卸量出現較大變化,馬來西亞的丹戎阿帕斯港,因爲馬士基航運有投資,上半年裝卸量年增15.4%,增幅名列第一,貨櫃港排名名列全球第14,歐洲的漢堡港因爲業界龍頭地中海航運(MSC)是大股東,年增9.3%,在歐洲港口當中名列增幅名列第一,貨櫃港排名列全球24。

今年年初,全球貨櫃船公司進行了10多年來最大規模的聯盟重組,其中雙子星聯盟採取樞紐港策略,幹線母船僅彎靠國際主要大港,其他港口改以支線船或集貨船彎靠,未被選爲樞紐港的港口,裝卸量成長幅度因而降低或是衰退。

在亞洲港口部分,香港因爲未被雙子星列爲樞紐港,裝卸量衰退3.4%,緊鄰的深圳則是年增10.8%,泰國的蘭察邦年增10.5%、廣西的北部灣年增10.2%,寧波年增9.9%。

歐洲部分,丹麥貨櫃諮詢公司Sea-Intelligence對2025年亞歐航運聯盟重組的分析顯示,漢堡和瓦倫西亞等航運樞紐的市場力量將得到鞏固,而安特衛普和丹吉爾等老牌門戶受到損害。

漢堡在掛靠頻率、平均船舶大小等方面顯著提升,使其成爲今年聯盟網路重組主要受益者。 而地中海航運擁有德國港口49%的股份。Alphaliner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漢堡的貨櫃裝卸量增長了9.3%,達到420萬箱(20呎櫃),1萬箱以上的船舶運量增長了50%,2.4萬箱以上的船舶運量增長了30%。

高雄港雖然衰退2.2%,是受臺灣進出口貿易衰退4.7%影響,並非受聯盟重組影響,因爲今年2月之前,馬士基與MSC聯營時,並未將高雄列爲樞紐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