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前30大貨櫃港僅香港與高雄裝卸量衰退 未來轉口貨難見增長
▲上半年全球30大貨櫃港當中,僅有香港與高雄港裝卸量出現衰退現象。(圖/港務公司)
記者張佩芬/臺北報導
Alphaliner公佈的上半年全球30大貨櫃港當中,僅香港與高雄港裝卸量出現衰退現象,分別衰退3.4%與2.2%,香港排名從去年的第11掉到15,高雄從18掉到20,而香港曾經連續11年蟬聯全球第一大貨櫃港,高雄則是連續7年蟬聯全球第三大貨櫃港。業界高階指出,中國大陸與東南亞港口的興起,讓這兩個港的轉口貨衰退是主要原因。
香港是在2005年被新加坡取代世界第一的寶座,而在此之前,該港因大陸經濟的快速成長帶來大量轉口貨,因此即使本身進出口貨很少,也能拿下世界第一。但在大陸港口積極建設後,深圳、鹽田、廈門等港興起,香港的轉口貨也逐年降低,上海則是在2010年登上世界第一至今。
在今年上半年的10大貨櫃港當中,中國大陸的港口就佔了6個,包括排第1的上海、3到6的 寧波、深圳、青島、廣州與排第8的天津。排第2的是新加坡、第7是釜山,9、10是洛杉磯與長堤、杜拜。
高雄港因爲擁有極佳的地理位置與經營效率,在1985年就曾登上全球第3大貨櫃港,1993-1999年連續7年蟬聯全球第3大,之後因爲東南亞與大陸港口興起,形成彼長我消狀態,去年全年排在第18,今年上半年掉到20名。
曾經擔任外籍船公司高雄港專用碼頭總經理的業界高階認爲,爭排名沒有意義,港口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到客戶滿意,港口賺錢纔是正道。
他指出,裝卸量做大一定要靠轉口櫃,但是轉口櫃是機會財,各國只要本國港口建設好了,貨就不需要送到轉口港轉口,現在大陸港口一個比一個新,高雄和香港能分到的轉口櫃只有越來越少,不可能增加了。
不過也有業界高階認爲,我國貨櫃港發展的早,擁有不少人才,但是對外投資相當保守,曾經有多南亞國家邀請投資卻未能出手,像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國有企業杜拜環球港務集團(DP World),目前是全球第三大貨櫃碼頭營運商,擁有52家貨櫃碼頭公司、4個自由貿易區和3個物流中心,辦事處遍佈全球30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