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結歐洲 臺灣企業打造新格局

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谷力哲表示,EETO的角色像是一座橋樑,不僅連結企業,也在經濟領域促進政府與民間的互動。(圖/陳素芳)

經貿透視雙週刊 No.675 鏈結歐洲 臺灣企業打造供應鏈新格局

在全球政經局勢日益動盪之際,歐盟成爲臺灣企業分散風險、拓展布局的新重點。身爲臺灣第四大貿易伙伴與最大外資來源,歐盟不僅市場龐大,更具備單一市場架構、高透明度法規與完善的貿易協定網絡,爲企業提供穩定、可預測的營運環境。

面對綠能轉型、數位主權與防衛自主等重大挑戰,歐盟積極透過產業補貼與創新投資重整經濟體質,吸引具有全球競爭力、尋求歐洲在地化的企業進場佈局,臺灣重量級企業如臺積電、鴻海等都已投資設廠並串聯資源,帶動供應鏈前進歐洲核心產業圈。

此外,歐洲各區域也展現出不同的優勢與定位,中東歐擁有成本優勢與製造實力,正在成爲創新轉型的前線;西歐則持續發揮其研發密度與品牌優勢。而烏克蘭雖深陷戰火,卻展現強大社會韌性與成長動能,爲區域重建與產業合作釋出新訊號。

從經貿關係到價值連結,臺歐正擴大共同發展空間。不僅是投資與技術合作,更延伸至人才、制度與民主治理,雙方正透過多層次對話與實質互動,在變局中建立長期、穩定且具韌性的夥伴關係。

本期報導深入訪談歐盟經貿辦事處、中國輸出入銀行,以及成功拓展歐洲市場的臺灣業者,從西南歐與中東歐兩大區域出發,分析各地優勢差異與產業契機,帶領讀者瞭解歐洲佈局的策略。

當前國際局勢變動,歐盟正在經濟、能源、科技與防衛領域加速轉型,成爲臺灣企業佈局的新焦點,雙邊經貿關係正持續深化。

面對全球貿易局勢與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企業如何調整方向、開拓市場,成爲當前的重要課題。美國雖然長期被視爲主要選擇,但同樣具備龐大市場規模與高度整合制度的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簡稱EU),也是企業國際化佈局的重要選項。

臺灣與歐盟經貿往來密切,根據財政部關務署進出口貿易統計,2024年歐盟是臺灣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僅次於中國大陸、美國與日本,雙邊貿易總額達 687億美元;同時,臺灣也是歐盟的第十三大貿易伙伴。除了貿易往來,歐盟也是臺灣重要的投資來源,自2004年起, 歐盟便是臺灣外國直接投資(FDI)最大來源,累計佔比超過四分之一,展現長期穩定的投資意願。

目前歐盟及其16個成員國在臺設有17個官方機構,其中由歐盟設立的官方代表處─歐洲經貿辦事處(European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簡稱EETO),自2003年成立以來,更一直是推動雙邊政策交流的重要樞紐。(全文請見2025年8月號第675期《經貿透視雙週刊》;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