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寫作教室/借別人的故事,找自己的共鳴

「咻!」一顆圓球飛向天空。倏地,「砰」的一聲,球在碰觸手的剎那偏離軌道,往意想不到的方向飛去。「又沒有接到⋯⋯」

在知名動漫《排球少年》中,白鳥澤對上烏野的比賽裡,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當西谷夕面對對手牛若擊出自己不熟悉的球路時,即使屢次未能成功接起,他也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堅定地告訴隊友:「給我三球的機會,一定接下牛若的球,並且成功!」那一刻,我想起自己也曾多次遭遇打擊,凍結的雙腳彷彿無法前進一步。「再一次⋯⋯再一次⋯⋯。」我想着西谷夕的勇敢,再次面對挑戰。

同學,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刻?在閱讀某篇文章、觀看某部影片或凝視某幅畫作時,因爲某個情景而勾起自己的回憶,並深深感受到「我能懂他!」彷彿在對方的故事裡看見了自己,可能是角色和你一樣害怕失敗,一樣對未來迷惘,也可能是因爲友情、家庭、夢想而經歷掙扎。而在「懂」的一瞬間,別人的故事就和自己產生連結。

這就是「共鳴」。

共鳴不只是讓我們喜歡上某個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當我們因爲某個情景而涌起情緒時,那正是內心某個角落被觸動了。這時,不妨靜下心問自己:「爲什麼我對這一段特別有感覺?」也許會讓你挖掘出更深層的自己。例如,《小王子》中狐狸曾說:「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我們可以延伸思考的是「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東西?」也許你會想起在繁忙的日常生活裡那些被忽略的愛。像是爺爺雖然不常說愛,但卻總在下雨時替自己送傘,每天早起幫自己準備早餐。因而寫下:「爺爺雖然從來沒有對我說過『我愛你』,但那些『愛』卻藏在溼漉漉的傘與香氣撲鼻的早餐中,只有用『心』才能夠體會。」如此不僅是重述故事內容,而是將個人的生活經驗融入其中,讓故事變得更有意義、更有感覺,這就是「借別人的故事,找自己的共鳴」。

所以就讓我們多借一點故事,多產生一些共鳴,多認識一點自己吧!

延伸閱讀